上学时,曾经一度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于是给导师请了个小长假,自己想出去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又灰溜溜的逃了回来,但是在一家公司认识的几个老板却给我了很大触动,从他们身上收获了很多。
1、
A,集团副总,当时只有28岁,据说最开始是在公司的前台。用了八年坐到了今天这个位置,上上下下都特别服,听同事分享过A的一个小故事:
在A刚进公司时,公司有很多不合理的制度,比如集团每年都会做员工表彰大会,但因为人数众多,所以最后的名额一般都是主管以上的级别才能获得,所以一线员工颇有微词,认为自己干的活不少,但一到关键时刻就被领导拿走了功劳。于是一年不到和A一起入职的员工几乎就走了一半,但是A选择留了下来,因为做的是最基本的工作,也没什么能力和学历,所以A感觉换一个公司也不见得好到哪去,A也没有向其他的一些同事那样各种抱怨,相反在前台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一年,虽没有什么大的业绩,但集团上下的人认识的差不多了。
因为爱笑,给人感觉很阳光,最后让负责营销的部门经理给要走了,当时这个部门经理也是个奇葩,他不下班没人能下班,而且周末必须有一天来加班,所以很多属下对他看不惯,但是A忍了下来,因为他感觉这个经理在销售上能力很强。
一年后A成了主管,三年后经理成了总监,A成了经理,再两年后,这个总监出去创业了,于是A成了总监,再过了一年,A成了现在的集团副总,集团史上最年轻的副总。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件事,除了每年的集团表彰大会,A专门开设了一线员工表彰大会,每季度一次,作为调薪、升职的重要依据,第二件事每年的母亲节邀请年度表彰大会获奖员工的父母来北京旅游五天。第三件事任何部门不能无故让员工周末加班。
工作当中要摆正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处于员工阶段,当然会对上司或者说企业的公司制度不认同,但是处于现在这个角色,自己有资格去质疑看不惯的现象吗,要么留要么走,留就好好的干,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等有实力了,有资格了,再来质疑这些或改正当初看不惯的现象,况且可能随着职位晋升,随着格局变大,有可能当初自己看不惯的恰恰是合理的,之所以原来看不惯,可能是自己的眼界只是一个员工的眼界,而不是管理层的眼界。
2、
B,当时我去这家公司时的技术部门经理,当年年度表彰大会得票最高的人,曾经一个人负责过一个项目,别的项目一般都是四五个人负责。当上技术部门经理后,搭建的团队在所有团队中战斗力超强,年年业绩评比第一。而且生活美满,当时是一对两岁双胞胎的爸爸,每月出去自驾游,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在表彰大会上他说的一句话很赞: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有所追求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去完成一些目标,其实去完成这些目标简单吗,很简单,一句话就是你把这个目标期待你做的做了,那么这个目标就会把你期待的给到你。
想想的确是这样,比如我们渴望加薪升职有所成就,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什么要求,我们可能也知道,比如你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比如你的业绩要完成多少,一旦我们通过付出,把这个目标期待我们要做的做了,那么可能所期待的加薪升职可能也就实现了。
怕就怕一方面什么都知道,一方面又不愿意去做,与此同时有期待自己能够得到,实现自己的梦想,得不到又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如果是这种心理,那么就只能承受两个字:活该。
3、
其实无论是哪个老板,无论是摆正自己的角色,还是把目标期待自己做的给做到,其实背后真正的能力是自我管理能力。
这个是当代最缺的能力,我们参加大量的社群,进行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读书,写作,培训等,之所以这样,就是期望通过这些训练,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当一个人从思想上知道这一点,进而在生活工作当中去刻意训练,那么才能去摆正心态,get到你想获得的技能。无论是工作上想要有所突破,还是生活中想有所成长,都与此相关。
总结一下,
摆正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角色,每个角色有每个角色的责任;
把环境期待你做的给环境,你所期待的环境就会给你;
培养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个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