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被发明之前,人类主要靠水果为生。
没了火,
五谷这种最典型的人类主粮,吃不下去。
吃生肉的人类会迅速死于各种奇怪的疾病。
而水果就不一样了,水果是人类唯一能生吃,而且只愿意生吃的东西。
人类的基因是偏爱水果的!
但是最近,中国人好像吃不起水果了。
水果自由
去年,百果园70块一个的西瓜曾经引起热议。
到了今年,80块一斤的车厘子真的不算太贵。
最普通的水果苹果,从5.5一斤一路上涨到现在10块一斤,近乎翻倍。
而看看其他的水果,丑橘14元一斤,葡萄29元一斤,半个西瓜50元。
昨天我买了3斤枇杷,88元。
路边随处可见的枇杷树,
我还曾经以为这玩意是廉价水果。
我们经常会觉得物价越来越贵,钱越来越不够花,
这其实是理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货膨胀
2009 年的时候西瓜1块钱一斤,我在银行存了一万元,相当于存了一万斤西瓜。
假设我们存银行,定存 10 年,按照年化收益率3.5%左右的单利计算,
到了2019年,我在银行的存款已经变成了 13500 元。
可是,2019 年的西瓜涨价至5块钱一斤,我的钱只能买到2000斤;
明明我的存款相比2009年已经多了 3500 元钱,可是西瓜却少了8000斤。
请问:我们另外的8000斤西瓜被谁吃了呢?
我们从货币角度可以很容易地理解
形象地说,“货”与“币”处于天平两端,
市场一开始能够通过交换自发形成一个量上的平衡。
如果市场上货物的产量增多了,
而流通中的“币”却没有变化,即“货”过剩了,
那么要维持天平的平衡,
每一件“货”的价值就下降了。
同样地,如果市场上钱的投放量增多了,
货物产量的增长速度跟不上钱币的增长速度,
即“币”过剩了,那么要维持天平的平衡,每一单位“币”的价值就下降了。
简而言之,
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向市场投放了过多货币,
使得市场无法有效消化,导致货币内在价值下降,
即货币购买力下降,表现为物价上升。
这就是通货膨胀。
所有东西都会涨吗?
历史上看,
无论是温和的通胀还是恶性的通胀,
首先上涨的都是生活必需品。
不过,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背后的经济逻辑。
1、刚需的商品最容易涨价。
此时人们会有强烈的将手中现金换成商品的动机,
我手表可以不要,汽车可以不要,
但柴米油盐不能不要。
所以,当人们都去抢购这些生活必需品的话,价格自然也就起来了。
2、普通工业制品价格与通胀弱相关。
意思就是工业制品价格在通胀时不一定会涨价。
举个简单的例子,电冰箱!
10年前老式双门冰箱2000块钱。
而现在三门的,大容量冰箱,2000块还是买的到。
几十年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生产效率变高。
那么单位商品的售价就会下降,就是这个道理。
3、黄金、珠宝等保值类资产价格上涨。
我们都知道,黄金是全球的硬通货,
哪怕国家消亡,货币成为一张废纸,但黄金依然具有价值。
所以每当地缘政治、战争、通胀等风险因素抬头时,
黄金作为避险资产总是会受到资金青睐,使其价格上涨。
另外,像珠宝、收藏品等在通胀期间也具有一定的保值性。
国家货币本身只是一张纸,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背后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
而金银天然具有价值,也就是说,
金银在地底下,还没被挖掘出来时就已经具备了价值,
这与汇率、经济形势、战争等各种因素毫无关系。
目前,虽然我国的M2和物价都增长了许多,但经济一直都处于平稳运行区间,而且温和的通胀对于经济其实是有利的,这说明经济正在发展,只要控制好债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