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三明治,注定在焦虑与厌倦之间徘徊。今为象箸,必为玉杯,人是欲壑难填的动物,永远不会对当下满足。长期的欲求不满,短期内又看不到改变的迹象,人便生出了厌倦的情绪。厌倦总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回去的路是堵死了,只能将自我放进未来的梦里,希冀在那里成就不凡的自我。可未来是不确定的,过往的经验告诉每一个成年人,你有你的计划,这个世界另有计划,于是人又多了一层焦虑。
活在厌倦与焦虑之间的人们,不难生出一个疑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有的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活着本是一种苦,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有的人认为人生是有意义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客观存在,就在于人通过过往塑造自己,用行动创造未来,并基于此定义自己的本质。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比较喜欢周国平的一句话:“人生没有意义,不妨碍你努力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你去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对生命的意义很在意,后者却无知无觉。《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说的更为直接:“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作为奥斯维辛等四个集中营的幸存者,弗兰克尔见证了人类在极端的环境下的种种反应,由此总结出意义对于一个人的重大价值,并通过“意义疗法”帮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而这正是弗兰克尔自己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爱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不难发现,作为学者、医生的弗兰克尔,他的工作本身就是关爱他人,而集中营的苦难,更使他在自我超越上实现升华,生命意义之花在他身上绽放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对我自己有什么启发呢?
工作
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这很正常,外人看来再光鲜的职业,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倦怠感。倦怠从哪里来?来自日复一日的重复,来自成长上的停滞,来自对未来的茫然。随着它们的日渐堆叠,一堵高墙拔地而起,人便是这高墙内的囚徒。深陷其中的人,进入一种暂时的无期徒刑状态,于是悲从中来,错误地认为此生无望,绵延的绝望让人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
工作之于生命的意义不言而喻,即使遇到了停滞,工作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家庭的日常生计,孩子的教育计划,老人的赡养义务,这些都是工作的意义来源。其次,工作的意义也是可以被赋予的,这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只要自己发自内心的认同。除此之外,工作带给人的磨砺也是可贵的,顺境是短暂的,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古语有言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要面对的是平淡乃至低谷,如果无法穿越这百分之九十,大概率是等不到剩下的百分之十了。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止步于此是不够的,是受限于线性思维的表现,一厢情愿地认为未来是不可改变的,消极地等待好运的降临,会让眼下的坚持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表演性的犬儒精神。那些能够跳脱线性思维,充分拥抱不确定性的人,他们对待生命的意义则是另外一副面貌。生命的悖论在于生与死的矛盾。每一秒都是一种死亡,因为它一去不复返;每一秒又都是第二次生命,因为当下的改变才能影响未来。一方面,他们努力挑水,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这本身会令其强大;一方面,他们也会积极挖井,因为一旦成功,挑水喝的日子将会成为历史。这不是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用挑水喝,只是不用挑水可以给人提供一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生命意义的可能,而这才是人生命的意义。
不难看出,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执着地、刻意地追求一个既定的目标。如果人把生命看成既定的剧本,他就会失去灵活性,一旦事与愿违,焦虑与厌倦会让他失去对生命意义的信仰。一个失去信仰的人,连生存都成问题,遑论发展。这也不是否认目标的价值,只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人不应该对目标保持过度关注;而所谓的成功,其实不过是不过度关注的副产品而已。至于成功的形式,只有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才能揭晓谜底;可以肯定的是,与原先设想的相比一定面目全非,这也正是生命有趣的所在。因此,将目标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可能会贴切,它就是希望。因为有希望,人才不会对未来失去信心,不会对精神丧失把握,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路上,不至于进退失据、瞻前顾后。
爱
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弗兰克尔则认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两者不过是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述而已。爱的本质是什么,很难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仅从这两句话出发,不难发现爱的桥梁属性。
人如果太爱自己,就会陷入绝对的自私,也就失去了爱他人的能力。失去了爱这座桥梁,人就将自己与世界进行了隔绝,成为漂在大海上的孤岛。虽然他是自私的,但并不妨碍他对爱的渴望,因为被爱意味着自己是好的。可爱从来不是单向的,你的爱到达不了别处,别处的爱自然也过不来。因此,自私的人常常形单影只,又或者党而不群,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生命也只能与自己进行绑定。一旦失去生命,便是自己的全部损失,他们不明白牺牲的意义,也不知道奉献的价值,生命的厚重他们领略不了。
有一位医生朋友,女儿曾患有白血病,在尽人事听天命之际,他在菩萨面前许下毒誓:只要能够救女儿一命,他愿意折损十年寿命。后来女儿病好了,他只要一戒烟,女儿就会发热。于是,他彻底放弃了戒烟,因为他确信这是出于对女儿的爱。我相信,抽烟与发热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可是我也相信一点,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交易,他照样会去做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这就是爱之于生命的意义,即使失去生命也要追求爱。
当一个人心里装着更多的人,当一个人被更多的人需要,这个人就有了更多活下去的勇气。他无需在意现实中的种种不幸,他可以忍受无故加身的种种折磨,只要想起他深爱的人们,只要呼唤着他们的名字,他就会有勇气期待明天升起的太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微微一笑,这何尝不是受到生命意义的指引?
厄运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关于厄运与抗争的故事。最受人们崇拜的往往不是艺术家、政治家、明星、科学家,而是那些昂首征服厄运的人。
当厄运降临的时候,人往往是被动的,巨大的变故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幻感。一开始,人们会拒绝接受现实,对这个世道的不公感到愤怒。随之有的人对未来丧失信心,他们会很快地走向毁灭,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他们拒绝一切救助,只蜷缩在自己的躯壳里,不再关心任何事情。未来也与他们再无瓜葛,因为他们只剩下回忆的能力,这让他们多少能够暂时忘记眼前的痛苦。这么做存在情绪上的合理性,却也蕴含着另一种危险,那就是丧失了度过危机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在过去,而在于当下对自己态度和行为的自由选择,这是作为人最宝贵的东西,谁也不能从人的手中褫夺。
只要人还能意识到自己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他的意识里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变故不再是面目狰狞的魔鬼,命运也没有所谓的不公,它们成了行动起来的动力;困难依然存在,却也不是不可逾越,无非是策略和时间问题;至于结果,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被打倒。人只要有了没有被打倒的念头,它就会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爱,重新树起对未来的希望。接下来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尝试,无非是对自我的重新定义,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定义自我。
相比较经历过厄运的人,普通人的一生显得稀松平常,少了点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这并不是说厄运值得提倡,人没有必要让自己故意陷入厄运,毕竟厄运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只是厄运降低了破釜成舟的成本,也让人更容易找到抓手。至于普通人,则像是在与空气搏斗,很容易就陷入自我怀疑,如果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多数人是难以实现自我超越的。
当人扼住厄运的喉咙时,他不用臣服于厄运的淫威,并再次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主人。当回顾往事的时候,他可以自豪地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份豪情是对生命最美的赞歌,是对生命意义的最佳诠释。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在生命的意义面前,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选择上的差别。当陷入彷徨时,不妨翻开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然后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