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改卷》
序
7月6号,我删除了所有的闹钟,发了一个朋友圈——删除闹钟,开启生物钟!
可是,只过了一分钟,我就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因为7月7号,我要外出改卷。因此,我立马需要定新的闹钟。
删除了朋友圈,我不再期望外界给我自由。事实上也确实是还有许多新的闹钟要定,还有许多新的事情填满了我短暂的假期日程。
正文

一、清晨出发
6号晚陪孩子玩到十二点,7月7号早上五点25起床,可是对于六点的集合还是有点晚。当早上起床匆忙时,买早餐也变成了一分钟里要办完的事情。还好,最终及时完成,坐上了集中改卷的包车,开始上路。
到终点校门口,才知道好多人是到市里才吃早餐的,我带了吃的,中午的也带了——零食。同行还有一位妹妹和我一样,因为集中改卷子的学校的午餐既难吃又贵,实在没有理由在那里吃。不过事实上和零食相比或许还是热饭好些。但省钱吧!
有时候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去买东西,别人能消费起自己不一定可以,总觉得怎么东西买起来都那么贵?生完儿子之后,给他买完衣服,就没有给自己买的想法了,养家糊口成了一年是365天的常态。不买东西永远不觉得穷,买了就另当别论了。
二、集中改卷
集中改卷是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参加的活动,就连组织改卷的教研员都气愤的曝出:“我也不想组织改卷。”当然,她还有下一句:“可是这个工作必须进行,你不能光想参加得奖活动,而不参加改卷工作。”只可惜,改卷和其他奖项活动是独立的,到时候,根本没有人会记得你干过什么。她气急败坏也只能对着那个没来够人的单位组长说一句:到优质课比赛时,也给你们单位少发名额!
所以,每到期中期末改卷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文件上写的是年富力强的老师,车上坐的要么是年轻的“年富力强”,要么是年纪大一点的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老一辈。有的安排了不愿意参加改卷,有的身体不适参加不了,有的家里有事无法到达,有的甚至填过表报上去了,现场点名竟然没有来。没有异议的就是老老实实接受安排的中青年。
为什么大家不想改卷呢?根本原因就是活儿多、人累、钱少,偶尔还要听训斥和责备。这个和监考有一比,其实本质都是如此,给的钱很少,干的活很累,担的责任很重,好多人都不想参加,于是就会有各种机制来迫使教师就犯。这是制度化下的成本最低的一种手段。
集中到位大约八点整,有位男老师负责监管本题的批改。讲了统一标准,然后开始试评。接下来才是正评,打分差别大的,还要三评,甚至四评。所以,最终的评卷量会远远大于卷子的份数。
改卷的时候,有的改了2400多份,有的改了1600多份,有的1500,还有人改了1000份、900份、800份不等。所以,基本上还是按照吃大锅饭,能者多劳,工分平均,完全符合樊登读书里说的“20%的人干了80%的工作”。
那为什么不能让20%的人直接干100%的活儿,然后拿100%的工资呢?这不更简单吗?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参加,也会有更多的人很开心的不用参加。但我想永远不会有人这么干的。恐怕是思维定式吧!
不过仔细想一想,还是有不同的,那就是一份试卷,经过不同人的手和经过同一个的人改两次,那是不一样的,所以,经济效益也无法完全解决实际问题。但反过来说,如果人越少,岂不是集中度越高越不容易出现主观题打分差距太大的问题?这就又会有另一个问题,大量的卷子在少数人批改时,差距其实是更大了。
快12点的时候开始发餐票吃饭,我和同事两人分享零食,一起吃,吃完我抽空打了一下语音卡,因为上午改卷领先,所以中午相对比较轻松,用餐时间没有加班,但为了早点结束战斗下午也是全力以赴。中午没有午休,一点前后是最难受的,都在瞌睡中振奋精神。最后也是很磨人的,快改完了,又出来一批需要三评四评的。
期间,有一个孕妇,看着都快要临盆了还在改卷子,中间不断去问还有多少。她改的很快,身体也很健硕,但是看着高高隆起的肚子看着还是让人疑惑他们学校为什么会派孕妇来改卷?机房里几十台电脑,对孩子也不好吧?可能工作就是工作,没有照顾的道理,大家的苦累都是在时光中淡淡的划过,都会没有什么痕迹。
终于,大约在下午三点过半的时候吧,改完了,等着数学组结束战斗,很快就语数英全齐了。乘车回家。
三、整点返回
最终,回到家,下午五点,经过紧张的改卷,昨天没睡好,中午也没有午休,头晕的厉害,进屋倒头就睡。也已经不知道什么是饿了。
第二天早上五点醒来。5 p.m.~5 a.m.我睡了12小时。
五点起来跑步,读书,什么都没有耽误,早起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一切都会过去,新的事情还会继续到来,这就是人生。
附【教师的周末与假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八月替代了九月属于开学的月份。而且是从月末移动到了月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周末从两天变成了一天,一天又变成了半天,又变成了半天的半天的两个小时,最后,变成了没有周末。
教师最让人羡慕的假期变成了周末换来的假期,又继而演变成了没有周末,也几乎快要没有假期的假期。
这两天里的写作
1/当今爱情
在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重新认识一个人。好像“我没有时间去了解更多的人,所以才选择了你。”但实际上是他不肯拿别人将就。
这原本是一句浮冰下的情话,可是,不知道在现在,如果一个人在感情上还是持这样一个态度,吊死在一棵树上,他会不会真的就吊死了。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至死不渝。及时止损,成了更多人追求的价值观。
错过,成了过错。
2/我看人性
其实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很干净,只要你不去看他所做的事情。
如果可能,我也想像荣格一样,有一个工作塔,也有一个生活场在;我也想像外国短篇小说里的那个读书人,被律师供养15年,藏书阁似的别墅里读此一生。
有时候经历是一件消磨人的灵性的事情,擦除记忆很不容易,就如同你想要刻意记住你并不想记住的东西那样不容易。
3/我眼中的余秀华
曾经被余秀华这位格外出格的诗人引发好奇关注,但一切都好像一场梦。快速的走红,快速的离婚,快速地再婚,快速地再一次分手。
对余秀华来说,她离开了滋养生命的村庄,也失去了指引人生的诗歌情境。一切的柴米油盐和琐碎生活让人看着只有心烦和失望,没有了任何诗歌意境和新鲜感。
诗人是一种痛苦的存在。是不完美对完美的再现,是灵魂深处摸索的苦痛与煎熬的涅槃,是梦与现实的敲打与碰撞。一旦进入诗歌创作,便一只脚踏进了地狱之门;一旦走出创作的痛苦,便也同时折掉了宛如天使的双翼。
4/你我都是过客
在集中的车上遇到了先前的同事,聊了很多。有一种怕,是不想多了解外界;可是有一种伤害,是因为你对外界的不了解。
她问了好多,我说了好多,可似乎没有说完她要的答案。我们去的时候,回来的时候零零散散地交流了一些人和事,这些东西中有新奇,有无奈,有沧桑,有不甘,有想逃离世俗,又有更多的是无法不直视面对的现在。
此处省略x万字。如果展开我可以顷刻写出1万字。鲜活的人生,众多的人物,字数已经无法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