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轻敌,深入蛮夷之地,全军覆没。对付蛮夷应重在施以恩信,对敌过程保持谨慎。
马媛告诫侄子的话: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
上级其实很清楚下面的人的功过,所以不用刻意去邀功,应该刻意干上级关心的事,体现自己的价值。
第五伦登场。清廉有才干,小幽默。
刘秀不在意虚浮夸词,也不在意祥瑞,所以这段时间记载不多。但因为谶文预言了刘汉的复兴,所以对此比较信任。尽管大臣都认为只是巧合。
太子看到皇帝每早主持朝政,劝诫爱惜身体,不要过度劳累。刘秀却说乐于做这些事,不为此感到劳累。的确,能把必须要干得事中获得快乐,是一种大智慧和本事。刘秀62岁驾崩,在位33年。在有生之年实现国家大统,可谓圆满。
马皇后是马援的女儿,贤良恭谨。
汉明帝登基。好用耳目窥探群臣的隐私,认为这就是明。明则明,就是不够圣明。
真正需要的事能干事的能吏,文吏常常利用文字技巧欺下瞒上,清官又只能独善一身,于国于家何益?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西域的神即为佛,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劝人为善。概括地蛮好。
总得来看,明帝不如光武帝圣明。
生词好多不认识,阅读有造成一定困难,慢慢学习。
丁鸿让位给弟弟,专门称病逃跑,高风亮节,也许境界高,不在意这些俗利。
皇帝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回答“为善最乐”。古人的高尚可见一斑。
天下太平的时代。真美好。
班超神人,能谋有勇,熟悉人性,懂得分功,在西域建立不朽功勋。汉本身强大当然是班超的底气,班超的勇敢也是超绝凡人。
汉明帝48岁驾崩,在位18年。汉章帝继位。
耿恭、关宠被围困在匈奴,公卿议论是否救援,从利益的角度的确得不偿失,但是长远来看还是要救援,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一种引导,鼓励反击来访之敌。帝王行事不是只看结果,或效益,更重要的事引导效应,让底下的人明白如何效仿,有时就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外戚专权,心有余悸,初期还是比较防备的。
其实外戚马氏也有骄纵的,但是马皇后坚持压制住,所以马皇后号明德皇后,名副其实。
可惜汉章帝在位8年挂了,时年31岁。后面窦皇后就没有马皇后的高风亮节了。几个小舅子骄纵。
关键是发现他们欺罔行为,但没有惩戒,比不知道还要严重,知而不能讨,彼知其不足畏。反而让窦宪去打匈奴建功封侯,这就是窦太后的格局。
孔僖不卑不亢,汉章帝赞扬有圣人后代风尚。
太牢是最高祭祀礼仪,即用牛、羊、猪。
第五伦名字挺洋气,这个典故很有名:或问伦曰:『公有私乎?』」有一个人就问第五伦说:「你也有私心吗?」他怎么回答的?「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羌人还是挺守信用的。
汉章帝认为儒家拘谨,难以创新,洞见。
宋意能从全局角度考虑打北匈奴的利弊,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对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不察。
汉和帝10岁继位,权柄在太后手中。世袭制的弊端就在于此。迟早要出现这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