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暑期陪儿子参加一个国际象棋比赛,住在宾馆隔壁房间的是两个本市的初中生,因为离家不远,所以父母帮他们定好了房间,放心地让他们自己在驻地参加比赛。儿子很喜欢这两个大哥哥,每场赛完后都要去找他们玩。中午休息时间,在儿子和一个大哥哥下棋练兵的时候,另一个小孩和我聊了起来。
“阿姨,你有没有觉得,老实人总是吃亏。”在相互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后,他对我如是说到。
“哦?为什么这么觉得?“看着那个嘴边茸毛尚软、初有男子汉模样的小男孩说出这样的话来,我觉得好奇又好笑。
“就是这样,我爸妈这么说的,我也这么觉得的。上午比赛的时候,本来局势我是占优的,但对手那个小孩太狡猾了,老装肚子疼,走棋特别慢,扰乱了我正常的下棋思路,结果本来可以赢的棋却给走输了,哎!”说这话的时候,那个小孩一副愤愤又无奈的样子。
“那,也有可能他是真的肚子疼呢?“
“不可能,我看他就是装的,要是真疼的受不了,他早在那里坐不住了,怎么可能坚持到比赛结束呢?“
“比赛才开始,输一局也没关系,静下心来把后面的比赛打好就行了。”看他如此坚持,我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毕竟我不了解当时的状况,只好劝慰了他几句。
下午比赛结束后再碰到那个小孩,竟又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不等我问,他已如竹筒倒豆子般开始向我抱怨:“没办法,老实人就是吃亏,下午第二局比赛那个对手小孩太小了,我都不好意思给他用狠招,结果一个疏忽,本来该赢的棋给和了,哎,太可惜了,这下升不了两级了。老实人就是吃亏。”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竟如预言师般地不断地证实了自己的预言:有一个对手故意拖着不走棋,有一个对手总是中途离场上厕所,这无一例外地都影响了他的思路,最终9局比赛,他得了6.5分,只能升一级(7分升两级)。而他和人交谈时常挂在嘴边的还是那句话“老实人就是吃亏”。
(二)
忘记在那本书中看到过一个名词,叫“限制性信念”。大意是说,任何一个人的觉知,都是他过去人生经验的总和,那些被你视为经验的信念,控制着你的思维,让你用过去的反应模式来看待或处理当前你所遇到的事件,从而阻碍了你看清当前事件的本来面目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那些“限制性信念”或许是你自己的经验所得,或许是对你有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亲密朋友)的经验传授,不论是哪一种,只要你认同了它,它就会成为制约你行为的一种“限制性信念”。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小男孩,父母告诉过他的“老实人会吃亏”无疑成为了他的限制性信念,而他又自认为是老实人,所以一场场比赛下来,他总是会遇到意外的状况而真的一次又一次的吃了哑巴亏。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常见,如有的同学会认为“我英语不好”,然后他就真的一次次过不了四级考试,有的同学会认为“我和陌生人说话会脸红”,而他就真的会和在陌生的环境中表现的越来越拘谨。有的同学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然后就会真的发现那个老师每次提问时都不叫他……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他的《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一书中提到:“我们都是通过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尤其是童年时的人生经验——推出一些大结论,并将这些结论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会固守这些大结论,如果我们发现,事情的发现偏离了这个大结论的方向,那么我们会努力将事情拉回到自己这个方向上来。”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三)
破解“限制性信念”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活在当下”。
只有“活在当下“,你才能与当前面临的事件产生链接,才能够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听说过王阳明的人大概都知道他所提倡的心学中最著名的那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之前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解了”限制性信念”这个词之后突然明白,所谓“此心不动”,就是要心无杂念,即不被过去的经验所干扰,也不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担忧,全心所想的就是现在——当下那一刻。而“随机而动”,则是与当前事件产生链接后,根据事件的变化而做出的必然的选择。
打个比方说,抱持“我的英语不好”信念的同学,所得出的“我英语怎么也学不好”的信念其实是他在此时此刻之前所有的经验总和,可能是英语考试总是不及格,也可能是四级考试总也通不过,所以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此时此刻,他所需要做的,不是去想“我的英语怎么也学不好”,也不是去担心下一次的四级考试能不能过,一个是已经发生的过去,一个是尚未发生的未来,去想象这两件事情,除了让他(她)更加后悔或焦虑外,对当下的他(她)没有任何的意义。他(她)当下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看书,或者背单词(学习方法问题不在讨论之列),全然地做好当下的事情,所期待的结果必然会自然而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