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教育大讲堂2019年3月23日迎来了第七位专家——罗滨,她来自首都北京,资深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基于共同体的教师成长》,其中“赋能”一词成为本次讲座的核心词语。
罗滨老师认为“赋能”的含义是:学生具有浓厚持久的兴趣,内在的学习动机、本质和变式,可关联的方法和工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迁移和创新精神,即学生的学习属于深度学习。
对于这样的解释,引起我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的条件了吗?我是不是把学生深度学习作为训练的主体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我一直认为,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工作,任劳任怨,爱学生,把学生的发展始终挂在心上并为之努力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原来我所做的,只是给学生了知识,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远远没有做到“赋能”。
我距离优秀还很远。
要给学生赋能,教师首先应该有赋能的资本。教师不仅仅有渊博的知识,有学习的习惯,还应该有改革的精神。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可能做到的教师能有多少呢?改革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一些教师上课依然是老生常谈,依然是一讲到底,没有一丝改革的样子。或许会有各种借口,但这都是推脱。没有改革精神的老师,就不可能有“赋能”的学生。
其次教师用该有满满的正能量。爱课堂、爱学生,愿意为一节课倾尽能力来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会给学生美好的启发,都会给予学生向前的动力,都会给学生前进的目标,并且使学生认为为这样的目标奋斗值得。这样的老师,一定是面带微笑的,一定是值得学生爱戴的,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教师有这样的大情怀,学生就会成为爱默生一样的人。
再次,不害怕有问题的课堂。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不害怕有问题的课堂,不害怕有疑问的学生,更不会害怕课堂产生更多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给教师很大的压力,但这也是动力。这样的课堂,才会碰撞出智慧,才会衍生出创造。
最后学生有深度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深度设计。课堂是学生成长最快的地方,亦是滋生思维的地方。中国的学生不缺少知识,他们缺少的是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设计者,是教练。管子的教练之道就告诉我们: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师应该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学习,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积累。我们的老师包括家长,都很喜欢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解决掉所有的问题。而我们的学习结果,往往是一些标准答案。行道树的培养模式不适合当今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这些想法,是我的反思,亦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愿可以为了那个美好的教育梦想,通过不断的学习,弥补不足,求得在教学上“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不断得到同行的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