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三大哲学终极问题之一,一个被无数先辈们探讨过的问题。尤其是如今生产力高度繁荣,在物质上的活着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是唯一追求的前提下,当代每一个青年人,大概都去思考过这个问题,或深或浅。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于我来说,经历了在这个问题里长时间的挣扎与迷茫,暂时能得出的,对现实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答案就是——先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再充实精神世界,然后一路求索下去吧。
但执行起来之后,往往忘了这种初衷。物质世界太过繁华,让人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渴望得到更多。而如若拥有更多的物质基础,精神上也能得到更大的满足感——来自于与其它人的比较。
这悲哀吗?大概不完全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大抵是不能免俗的。如果有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与眼光,那他就遗世独立原地成仙了。至少不管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还是从单纯被付出与回报的角度来看,都不可能不在意父母亲的看法。
谁不希望自己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呢?尤其是我的父母一直全心全意主持我,没有父母的努力,我何来探索哲学终极问题的空当?他们勤勤恳恳地耕耘了一生,栽培我,不就是想让我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他们争口气吗?我当然得让他们能与人自豪地说起自己的儿子。
而这与我暂时得出的“人为什么活着”的答案有绝对的冲突吗?我想是没有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大概仅仅是充实精神世界与求索的过程,可能会占用我全心全意追求物质满足的时间罢了。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做好一件事,指导躯体行动的思想必须敏锐,精神必须澄澈坚定。因此,合适地探索自己的内心的宁静,也是有利于去追寻物质上的满足的。
但显然不能过度沉浸于这种精神上的探索中,正所谓思而不学则殆。一直思考不学习,就危险了。因为人思考是需要知识储备作为养料的,脑子里知识消耗完了,还一直思考,就成了浪费时间了,而时间就是生命。而这种作为知识的养料,不仅仅只是指我们去书本上获取的知识。不断的生活实践获得的体验与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养料。
那么结论就是,要不断地,充分地投入到物质的实践中去,也要抽出时间来整理自己精神上的收获,求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