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剑霜寒十四州
《奇迹男孩》的小主人公奥吉,天生面部畸形,动过27次手术,残酷的现实让他只有笃爱戴一顶太空头盔来面对这个世界。他10岁了,爸妈送他去学校读书——惊叹于他的爸爸妈妈的聪慧——必须让他走入学校,面对社会生活。在学校,小主人公奥吉遭到歧视、背叛、霸凌。挫败时刻,他一度懊丧到想弃学,想躲在头盔里永不出来!幸运的是,小奥吉有爱他的父母、姐姐、同学、老师、校长,教会他爱,教给他学问……给了男孩奇迹,这奇迹属于小奥吉,也应该属于爱他的人。
奇迹中,让我们惊叹爱的力量;惊叹中,却遗憾于这种奇迹在我们的身边却是残酷的难以实现。这个遗憾,是在听了刘良华教授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校家社协同育人》专题讲座后,才更加清晰地明白:爱,需要来自校家社协同——缺少了哪一个都会让我们失去遇见奇迹的机会。
刘教授讲到从心理学、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一定是把父母作为自己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会给他生理上、生物上的第一教育。没有了他们的爱,这个生命体就不会存在——悲剧的例子我们身边似乎并不缺乏。现实中,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现象特别突出。因为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留守、失管(父母忙于生计,在青少年时期无心照管的孩子)使得我们基础教育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无可弥补的缺陷存在。
还有,因为功利性社会资本的注入,使得目前可怜的家长家庭教育存在相当的盲目性:从胎教、零岁方案,到补课班、上了市的社会辅导机构,到托管寄宿,往学校一送了之。甚至让宝贵的家庭教育扭曲:社会上一度出现了“5+2=0”的家庭教育副作用现象。当学校老师花费五天时间,辛辛苦苦地对孩子进行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后,周六周日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着功利化、利己主义引导,或者是有辱斯文的一些败坏思想品质的教育灌输。这种错误的家庭思想引导,已经直接影响到了让正常的知识教学都难以推进的地步。
可以看出,让家长学会教育,已经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问题,进行家长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访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话题,家长会简化成了学科成绩通报会,简短的电信沟通成了唯一的家校联合教育方式。我们的一些教育管理者,巧妙地利用家长对教育需求的迫切性,告诉家长只需要做好后勤(掏钱)服务:昂贵的资料费、课桌凳换新费、窗帘费、粉墙费……直接将家长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孩子的教育任务全包办给学校成了理所当然。——我们教育者也乐于让教育充满神秘感,让教育成为自己利益夺取的契机。
谁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传授?当一个校长在为自己比家长懂教育而感到自豪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辛苦一点点,把空摆设了多年的家长学校运转起来,把我们放在档案柜里的方案真正的实施一下:让父母们能清楚地认知孩子的关键年龄与关键教育“三岁前后的感性教育”“九岁前后的规则教育”“十五岁前后的意志教育”,科学地运用家庭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勿忘勿助”。让每一个家长在面对他们自己的“奥吉”受到同学讥笑而自我怀疑的时候,发自内心地告知他“这是我儿子的脸,我爱它……小奥吉,我们学会彼此相爱,学会制造奇迹!”
《奇迹男孩》让我们体会了暖春融化寒冬的伟力。我们在学校工作的教育者就把这个电影陪着学生家长一起学习,我们陪同家长一起读一读《爱弥儿》《发现母亲》,一起来让教育不再是以奇迹的方式被人惊叹。
我们相信:我们的教育能够实现理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融合,给孩子一片成长的蓝天。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一体的有爱付出,必然能够让每一个生命活出自己应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