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概念:知识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和长期来看更可能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知识是信息),但它必备两个条件①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②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从这个条件来看,就像选择时必要条件的添加一样,它会筛除很大一部分不必要的、不满足条件的信息,所以总体来说,大部分的信息不能称之为知识,而能够被你称之为知识的,当然是经过必要条件严格筛选的,注意就像选择条件的添加一样,一定是经过严格乃至严苛筛选的。
于是,我们分辨知识就变得简单了一些,只需要问两个问题,但同样要注意一个误区,简单的问题只是看起来简单而已,一样需要元认知能力去仔细思考。
1.知道了这些信息(我们在未辨别之前,只能称之为“信息”)之后,我们的哪些决策会因此发生改变?比如知道了概率论,你还会执拗的去买彩票吗?还会傻傻地去赌场等待被抽成吗?当然不会,那么你的决策由会去变成了不会去,那么概率论当然就是知识了。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给我们带来那些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好处?比如心理学,他让我更加有耐心,在对待同一件事情时更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换位思考,得到完美的解决方案,而这就会让因为不懂得换位思考而激起愤怒烟消云散。
通常情况下,很大一部分等到四十岁时,惭愧地说“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早知道多读点书……”的人,事实上,他们在考虑知识价值时,只考虑了有用没用,却忘记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纬度,不考虑短期长期……从一定程度来说,短期有用的东西不一定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判断知识是否有用,主要看知识是不是能够马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就有很多短期没用而长期绝对有用的知识被迅速忽略,直到等到四十岁时说出那句很悲痛但又很无奈,却又不自知,且无法给予孩子更加准确的经验传递的“愣头话”,如果你得来的经验不能准确、明了地阐述给自己的孩子,并指导孩子不走同样路的话,你的经验相当于没有,哪怕它特别简单,因为它仍然需要在你的熏陶下让孩子再去试验一遍。
但即便满足了“有用”、“长期”两个先决条件后,可称之为知识的信息仍有不同的价值和能量,于是能够繁衍出更多知识的知识,就是更为高级、更有价值的高级知识。
碎片化的信息不能称之为知识,而体系化的知识才是更高级的知识,而“漫游”是获得体系化知识的最佳策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不管它有没有用,先学了再说”,而之所以很多“大家”有很好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主要是因为他们博学,而博学让知识之间的连接不断增加、节点不断增多,也许有一天你就会碰到“意外”或者机会,同样,节点的不断增加,让同样的事情,不同人的选择可能会截然相反,而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融会贯通,那么,作为现代的读书人、学习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知识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们可以把条件一可以简单明了的说成是“是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