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子
(一)
昨晚与朋友聊天聊到自信的问题,让我想起上次参加法律论坛的一个律师,他看上去年龄不大,但已经是律协的副会长,他上台分享他的经验时就显得很自信。当时台下面坐着众多大咖,其中就有省高院和最高院的法官,而且动不动就是博士加教授。如果没有一定的自信很难驾驭这样的场合。这个律师在整个过程表现的都比较放松,给人的印象很好。
自信不是装出来的。自信是一种感觉,包括本人和别人的感觉。你自信,你可能不知道,一旦你有表现的想法,那说明了你的不自信,很容易让别人看出来。这说明了自信的一个特性——自信完全是自己的事情,是由内而外的。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市面上流行很多方法,效果往往不好,顶多是教你几个表演的技巧,无法持续,更难持久。这也说明,自信是学不来的。
(二)
自信的前提是对自己的认可。就是你必须深入,而且是彻底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从内心里接受并认可自己。而做到这一点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你深知自己的缺陷和能力的局限,而你能接受这些。说直接点,就是不讨厌自己。你可能用一辈子的时间与自己的缺点抗争,可能花一辈子的时间学习,而且是越学越感觉自己无知,但这不影响你喜欢自己。
如果从任何一个人生的节点上看,每个人都无不存在于局限里,直到老死的那一天。自信的人,可以在每个人生的节点上表现出对自己的认可。就如刚才所说,这个认可不是认为自己是完美的,相反,深知自己的局限与缺点,但还是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认可,并且愿意去改变自己。说的哲理点儿,首先你得接受并喜欢自己,你才可能接受并喜欢这个世界,然后才会愿意表现自己。如何能做到这些,我也不知道。
我从小就不自信,总有一种万事不如别人的感受。所以我的成长史也是一部自我否定之否定史——不断向前走,又不断再否定的循环。每当别人夸奖时,我本能地认为“名不符实”,自己没有那么好,还需努力。不自信的人表面上看是需要外界的肯定,这样一来,反馈肯定的信息多了自然就能更加自信。事实上是也这样,但不是全部。如果肯定的评价反馈给自己,而自己未能刷新对自己的认知时,则会出现我刚才说的别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的情形,就会认为自己并没有那么好——但相反的,别人的肯定又是如此重要,会成为自己评价的参考。当然,这些都是无意识的。
(三)
不自信,缘于对完美的强迫感。“完美感”对人格或心理的伤害之巨大是我们没有认识到的,主流价值观中均对完美表现出了迷恋。但凡事从完美的感知出发,最终获得的只能是不完美的失落感。这没有例外,也不可能有例外。大到宇宙,小到一个人的认知。宇宙看似鬼斧神工,它的最终结局是毁灭。万事万物,凡有始,必有终。这些谁也破不了。人生,或某个具体的事情、事物,任何时候看过去其实都是意志、意外、机缘……的混合物,有些是千疮百孔,甚至丑陋无比。而认知,凡有认知,必有局限,这包括价值观,同样如此。而当完美感带有强迫时,魔鬼已经在心灵里安了家。
这看似可笑,但强迫性是不容理性并存的。你可以讲一万个道理,但最终抵不住你希望它更完美的想法。
不自信,是因为看到的世界不同。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是建立在这样的感受之上——他看到的全是不完美,他看向任何一个地方时,都会发现万事万物充满了瑕疵。做任何事情时,总觉得无法穷尽方法让事情变得更好。过程中,又会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这就像你拿一块布,却想去遮住整个宇宙。这样一来,自信感很难确立。由此,就会把目光投向瑕疵,在意不确定性,本能地想着补漏。这又好比要在一个流动的沙丘上盖一栋大楼,不停地建,最终却无法建成。
(四)
从某个角度来讲,自信是一种“自我迷恋”,是毫无缘由的接受自己。在接受自己的问题上不需要真理,就像爱一个人没有理由一样。当放大了万事万物,包括自己,你看到了局限与缺陷时,而又毫无理由地接受,并与之友好相处,,就是常言说的某个人“天生自信”。对于天生自信这个问题无法强求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是世界的真相。
想要自信,必须打破自己原有认知,敢于对这个世界所谓的“真相”视而不见,而把自己放在所谓的“不完美”感受之上,最终忘掉这个感受。当然,这做起来很难,否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雄赳赳气昂昂了。同时,还要“不顾事实”地接受并喜欢自己。这做起来也不容易。如果非要说出一个方法,那就是凡事尽心尽力,然后接受任何的结果。这有点儿像佛教中说的“执”。执,一方面是一种坚持,如执着;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束缚,如固执。无论做人或做事,能尽心、尽力,然后又不执于结果,这相当于打了一个坚固的地基。如果能做到,这是对自己心灵的松绑,慢慢改变对完美“执着”的想法,从而换一种角度去看一切。事实上,所谓自信也会油然而生。
(五)
有时我会想,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执念”里,这个执念就构成了每个独特的世界,我们身在其中,执念是自己,自己也是执念。基于各种因素,执念在生命开始时也已上路,随着时间与自己一起成长,愈久愈坚固,越到后来越牢不可破。如果打破它,如同打破了自己,是重生。据说到目前为止,释迦牟尼做到了,你我就都别想了。
从表面上看,破“执”的方法就是“不执”,看似容易做起来难。既然彻底破不了,就对“执”做个“小手术”,切掉后半截的想入非非,这可能是凡人能尽量靠近的地方了。按刚才的说法,那就是凡事只做前半段,而不去在意结果。
回过头来看,是否自信又如何呢?何必要对自信过于执着,非要做一个“自信”的人,而不是做自己呢?再换个角度看,不自信的自己也许因为看到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感受也当然不同,而不管这种感受是伤感的或是喜悦的,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它都是真实的,也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如果能够接受自己的感受,然后去做自己该做的、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自信与否又有什么呢?
这就是我对自信的一些理解,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也不知道对自己或别人有没有帮助,那就随缘吧,管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