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想感受这年夏天的风,可是秋天到了。过去一段时间了一直在奔波中,在这中间编辑过无数次的便签却掺杂的都是离别和一些不明不白的情绪,离开大学生活已经两个月了,回望一下脑海里能想起的就是“荒唐”的事和那群舍不得的人,我从来都不是个理性的人,却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范围内“小心做事”,记得离校的那几天绷了好久的情绪在弟兄伙最后一顿饭中决堤了,一个人的委屈有好几种,但是对于大家自己来说都是强行忍着,大差不差的吐吐槽,但是侵犯到你觉得重要的人时,所有的情绪都会一瞬间爆发出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国栋喝多了,大伙也因为即将的分别天南海北的聊着,酒意来袭的国栋开始道着歉,一瞬间的嘶吼和泪水,仿佛大家的情绪也都开始随着记忆开始冲击眼眶、心口,我很多时候觉得我是个可以帮助到别人的人,性格也不错,带着一点不自信的“玩世不恭”。
那天为了安抚一个情绪,自己起了另一个情绪,可是后来才发现,我只是一个不自信经常会麻烦到别人,甚至带着很多阴暗面的人,不要和一个消极的人做朋友这句话是没错的,我当时说起了自以为是的道理,却不知嘴里说的那些话不就是强行遏制别人释放的行为,我深怀歉意。生活中、微博里、抖音上,各种各样的平台里,不论发生什么明了的或者是有头无尾的东西,我们总是希望用自己的观点“压倒”他人,让他们接受,却不想你在冲击的否定的东西可能和自己一样,只是为了辩而辩。像极了恋爱中情侣吵架的状态,不管开口说的是什么,双方总说着自己的委屈抱怨着对方的角度,都妄图自己压住对方,让他“哑口无言”的产生愧疚。这段时时间随着地点、身份的转换,也发生了一些事,但是也还是会在群里时常联系,昨天和国栋通了视屏聊了几句,他一句:“老哥变了啊”让我沉默许久,尽管很不想承认,但是的确是变了啊,被现实碰撞起了沉默的很快的,也能看到很多自己以前看不到或者“不屑”看到的东西,我们抱怨从来不是生活所不能给的,往往抱怨地是自己本身所不具备的。
记得《冷场》有一句话:“语言是这么不靠谱,我们却用语言决定着一切”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自我”和“生活”这其中只能选一个,身边的好多朋友其实过的很不好,但是很少有去对家里抱怨的,出来以后“家”这个字就又显得格外珍贵了,我记得几年前在大一的时候,当时导员做心理建设活动,让我们每个人写一个类似梦想的东西,大多数人写的都很真实,想考研的、想好好度过大学生活的,想在下一年有一个好成绩的,只有我写了一个看似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些事就是这么的有缘分,我没想到的是,在人生路不熟的环境里,有一个人竟然那和我写的一样——“家”。
忱林这个人仿佛有魔力一般,他的性格是我所很喜欢的那样——亲和力。我觉得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简单大方并不是说真的简单,是他所对你的只有单纯的简单,你希望他为你而来可他不是为你而来却温暖了的生活,在你不经意间的询问,后知后觉中后悔或者冲动下陪你的日常。 所谓朋友大致不过是两种,一种相交一种知己,相交的人总是慕名而来距离远了也就散了,另一种知己就是能让你感到心安的人,我其实挺讨厌现在所谓的闺蜜、死的那个一类的词,因为很多时候这两个东西会伤害你。当然我所说的也不全是,朋友、情谊总是不自知就出现了,让我想起了天天堵在楼下喊我下楼的两个人。
就先写这么多了,村上春树在《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中写道:“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