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与企业的关系”是我工作至今一直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在一个“人-企业-社会”的组织架构中,这应该是每一个人无可规避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个答案的背后往往就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许多问题并没有“静(jue)态(dui)”答案,又或许答案是“动(bian)态(hua)”的,因为它会随着自身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七年职业生涯下来,我并没有很系统性地跟自己谈论这个问题,而刚好在年前“自我救赎”的那段时间,收到了这么一封信件,从而更加触发当下的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具体化答案。
在我早期的观念中,个人和企业是两个都有自身思想的独立个体。个人思想,这不必过多解释,而企业思想更多是指其基于自身的文化底蕴在社会和市场上的定位和发展等思想的综合。而两个个体之间合作的最根本前提就是有共同的价值利益(交换),这是市场规律。我十分感恩这一封来得“刚刚好”的信件,给了“自我救赎”后信心指数级的增长。就因为自身成长信心的更加坚定,才有了我以下的回复:
从以上“邀文”可以看出,可能是我目前对事物理解的“高度”吸引了这位前辈,这恰恰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所以他的“邀约”给了我更加坚定前行的信心。我们目前的这个高度更多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但对于技术领域的真正的根基理解,我深知自身并没有达到这位前辈对技术性的要求,而我们目前的这个优点恰恰就是我技术领域的缺点而触发的。为什么一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可以让我看个两年都还没看完,是因为我觉得我的高度还未能够掌控我需要学习的知识,如果我需要在计算领域深入发展,我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去看清技术这门学问到底在市场和社会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反过来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确保自己有足够的高度去理解和更好地学习一件事情。而我现在正处于往高度方向跑的路上,但暂时还没有到达一个点可以让我在技术领域上有所定位,所以才有了我以上的回复。
“ 平台 ”的选择
如果跟阿里这只大象相比,我目前所在的公司只能说是一只蚂蚁,而且还是一只“混沌”的蚂蚁。但人的一生,无论在大企业还是小公司的发展,终究会回归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从哪里去”这个属于我们人类本质的问题上去。有的人在大平台上迷失了,有的人在小平台上找到了自己,所以平台不是我最终的目标,更多是我一同前行的“伙伴”。而每个伙伴的选择,最终还是取决于结合自身当前的“高度”,也就是各自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理解。在我与公司共行七年的路上,我也经常迷茫,同样也有过无数次离职换工作的念头,但幸运的是我并没有被自身困惑的痛苦所产生的幻觉所影响,而是更本质的先自我发掘,自我突破,然后再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更幸运地是我和公司竟然越发能相互从彼此之间发现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我相信这也是目前阿里也无法给到我的价值,因为阿里这个“成熟”的大平台不会给我一个和企业从零开始的机会,而看到这个珍贵的机会可以让我人生高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不可估量。
结束语
高度的追求就是一个对事物抽象的过程,而这个抽象过程就像爬金字塔的过程,越抽象,越发现万物的共性,从而让我打破了“镜头前聚焦和镜头后视野”能力的束缚。所以,从我目前的高度看,对事物本质的了解、追求甚至提升,平台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自我认知和思考,因为再大的问题也都会被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成“基础本质问题”去解决。换个角度看,这次跟阿里的合作“泡汤”,不代表日后就没有合作的机会。在市场化和资本猛烈发展的今天,“个体之间”合作机会的形式会越发令人难以想象。最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万物相连的年代,千万别让贫(xi)穷(que)限制了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