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涧山有一支民兵武装,他们帮助政府军攻打濠州,没打下来,元兵全都溃散了,首领缪大亨和元将张知院(名字不详只知道姓张,知院是官名,以枢密院长官军政)在横涧山驻守了一个来月了。元朝时期汉人的地位特别低,元丞相伯颜甚至提出过要杀绝张、王、刘、李、赵这五姓的汉人,同时汉人不得有寸铁,除非当兵,否则不许持有兵刃,并且还下命令北人殴打南人,南人不许还手报复。这些政策无不激化民族矛盾,但是在红巾军起义之后就发生了些变化。元政府发现不仅仅他们敌视红巾军,一些汉人地主也敌视红巾军,于是就宣告免除了北人、南人的界限。凡是起兵镇压红巾军的根据部队规模的大小可以授予万户、千户、百户之类的官位。汉人地主敌视红巾军的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起义初期,泥沙俱下,说是反抗元朝,其实地主家的财富也是保不住的。有些地主被抢了,风声传出去之后人人自危。有点实力的村子或者镇子都组织民兵武装。一些激进的地主被官位诱惑,就镇压红巾军;一些对元政府不满意,但是对新兴的红巾军也不看好的就结寨自保,我不打你,你也别来打我。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民兵武装的原因。
横涧山的首领缪大亨就是个想当官的,帮助元政府镇压起义军,当然民兵的训练不足,往往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朱元璋率军夜袭横涧山,黎明时分攻进营寨,元守将老张(张知院)惊慌失措,不管不顾的自己跑了。缪大亨和他的儿子也逃跑了,等到天明,缪大亨又收复了一些残兵败卒,严阵以待。朱元璋派了他的叔叔缪贞前去劝降,结果成功了。缪大亨从此就投降了朱元璋,在以后的日子里立了不少功。经过这一仗,元璋获得了七万人,他从中挑选了二万精壮男子进行训练。
朱元璋问大家,你们这么多人,怎么一下子就被我打败了呢,众人面面相觑没法回答,朱元璋接着说主要原因就是将领无纪律,士卒不训练,所以我要对你们按着军队的方式进行操练,一旦有了纪律,那大家也就是精锐了,建功立业就在此时。各级将领听完之后赶紧表忠心“唯公命是从”。朱元璋仗打胜了,声望也就越来越高。四面八方的势力都来归附。
冯国用、冯国胜(冯国胜又名冯胜,也叫宗异)两兄弟以及李善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是当地地主,因为乱世,所以就训练民兵,结寨自保。这两个人打小就喜欢读书,并且也精通兵法。朱元璋曾经向他们问过天下大计。冯国用说“金陵城是虎踞龙盘,地势险峻,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您先攻克它,以此为根基,再向外发展。一定要提倡仁义,收取人心,千万别贪图金银财宝之类的东西。”元璋听完以后,大加称赞。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就读书,在元朝当了个小吏,有不凡的智慧。学习了法家的好多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他预判的一些事情有很多都应验了。李善长比朱元璋大十四岁。元璋也知道他是家乡中的长者,对其礼遇有加,留他做掌书记。元璋曾经问他,四方战乱,天下不稳,什么时候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呢,天下什么时候能安定呢。李善长说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起家,为人豁达,并且能知人善任,又不爱杀人,五年就平定了天下成就帝业。现在元已经是不行了,天下土崩瓦解分崩离析。您是濠州人,离刘邦的老家沛县不远。自然沾染了王气,您当承受,效法汉高祖,天下不难平定。朱元璋连声说好。中国的历史上布衣取天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朱元璋,另外一个就是刘邦了。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坐了天下以后杀人。这是他们自身的属性造成的。
初期投奔他们的人要么是一些过不下去的农民,要么是一些破落贵族。换句话说他们本质上就是一群流氓。(另解:氓字如果拆开来就是亡民两个字。亡的意思是丧失、没有,民就是指本地的居民,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没有本地户口的农民。古代农民都是要种地的,如果这些人没有了自己的土地,然后又流动起来了,也就是流氓。这些人不能生产,往往为了一点利益什么都干的出来。心狠手辣说话不算锱铢必较是他们的特点,总之不是什么好词)生下来也不是首领,属下对于他们的敬畏之心也没那么重。流氓自然带出来的也是流氓。一个大流氓带一群小流氓。这些人也没什么文化,在大形势下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坐了天下。小流氓们一个一个的求田问舍,贪污腐败,争权夺利。而大流氓觉得最好的法子就是打仗,杀人。所以他们做了天下以后都大杀功臣。刘邦杀了韩信、英布、彭越、臧荼等。朱元璋杀的人就更多了,这段以后再说。
读书人的加入是朱元璋势力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代识字率很低,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是值得拉拢的对象。明朝的数据我没查到,用新中国建国的数据做个参考。当时有百分之八十的文盲,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半文盲,那个时候半文盲的标准是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元末明初的教育一定低于几百年后的水平,读书人的稀少可见一斑。造反一旦有读书人加入就意味着性质完全不同。可以说这个时候朱元璋初步获得了一部分底层读书人的认可,真正有了自己的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