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无知的几个层次
要知道巨大的复杂性不会因为凑近去仔细琢磨就会被肢解简化。在数学领域,具有此类属性的现象被称为分形。
分形能在你看得到的每一层级维持期复杂性。自然界中众生万物都遵从分形模式。
几乎所有动物都有大脑。神经元是动物从其它生命及分化出来时最早的适应性之一。甚至那些尚不具备完全结构化的大脑的动物也有神经系统,有神经网络协同处理信息,但植物就没有大脑,没有一种植物演化出能组成网络处理信息的细胞。
动物与植物千差万别,但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动物能够做出一些复杂精巧的动作,他们能够以多种方式应对所处的环境。诚然,植物也有异常复杂和迷人的一面,但他们终生与复杂行为无缘。这是为什么砍倒一棵树,或摘下一朵花是如此轻而易举,他们对此毫无反抗能力。
(我认为这段话可以回答部分小王子质问的一个问题: The flowers have been growing thorns for millions of years. For millions of years the sheep have been eating them just the same. And is it not a matter of consequence to try to understand why the flowers go to so much trouble to grow thorns which are never of any use to them? Is the warfare between the sheep and the flowers not important? )
大脑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对环境中更深层、更抽象的线索回应的更自如,这使得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前所未有的高,这对理解知识的错觉至关重要。储存细节无异于有效行动。通常全局概貌才是我们需要的,像在超忆症患者和《博闻强记的富内斯》这样的例子中,细节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我们在另一个亲睐其他类型能力,而非偏好择取有效行为的环境中演化至今。人类心智的发展和或将遵从一种迥异的逻辑。如果我们在一个鼓励赌博投机游戏的世界演化至今,对概率分布和统计法则的掌控绝对不在话下。如果我们在一个崇尚演绎推理的事件演化至今,说不定人人都是精于推演的史波克。在我们中的大多数在这两方面都是一团糟。相反地,我们演化至今的世界,由逻辑行为主导,这也是为什么逻辑思维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核心要件。
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当中,比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权限。
集体性知识的第二个特性:共同体中持有不同知识片段的成员之间必须能包容共存。
关于人际关系的一则老笑话如今也适用于智能手机:我们没法和它们一起过日子,但我们没法过没有它们的日子。
技术革命在某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它也患起了担忧、绝望,甚至恐惧。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各方面影响正接踵而至,其中有些或许还容不得我们讨价还价。
(这段话非常认同,人不能全信机器,就像尽信书不如无书。前段时间的亲身经历——打车定位错误,总以为GPS定位都是对的,特别是高德还靠谱点,但是用高德软件叫车时,平时10分钟打车可以到的地方,定位到30公里以外的偏远地方,走了40分钟,到了目的地发现不认识,完全陌生荒凉的小巷子,白天也就算了,凌晨00:00左右,和出租车司机在一无人认识陌生的地方,吓得半死,幸亏出租车司机是个好人,把我送回来了,所以说凡事多想想,没坏处。)
推向更好的决策:启示一:降低复杂度;启示二:简单的决策法则;启示三:即时教育;启示四:核对你的理解力;
个人感悟:
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自己很无知,包含二层含义:其一对书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彻,特别是一些理念和观点;其二,自己本来是无知的。有点类似,知道自己不知道,感觉快把自己绕晕了。
还是有一些启发,让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保持了谨慎怀疑的态度,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我们应该对知识抱有敬畏的态度。
历经一个月终于读完的书,写于2018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