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自创 文责自负】
“你女儿总想发脾气,莫名其妙的暴躁。”黎老师接到了姐姐打来的电话:
“她考试压力大。”
黎老师还还听到了从电话的那头传来了声音:
“我给你发过去一段话,让你发在群里面让孩子读!”
黎老师挂断了电话,“我正在上课呢!”
还有二十多分钟下课,但是下课了,黎老师没有及时的回复姐姐的电话。
黎老师心里明明白白的:
这么重要的一次考试,作为考试者本人以及考试者的家庭成员哪位没有压力?
关于“压力”黎老师现在特别厌恶这个词语。
压力只有出现在物理课堂中才是正常的。其他都是无效的表达。
面对所有的事情,做起来就没有什么胆怯的忧虑的。
甚至认为害怕也是正常的。
现在要说的是怎么才能不害怕呢?
埋头也把一件事情做下去,真的就没有担心害怕的时间。
举个生活中常有的例子:
这次考试准备花多长时间备考?
然后再细化:
每天上班后能不能抽空学习?利用琐碎的时间。
下班以后准备要学习三到四个小时,还是五到六个小时呢?下班后的时间才是成就自己梦想的加速器。
晚上几点休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早晨几点起床? “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财不富。”
“在上班前能学习多长时间?”这就是考试上岸成功的“财富”。
黎老师回忆孩子这五个月时间的备考的时间的具体情况:
大概前两个月的周末都在学习,后三个月的周末就是休息。孩子感觉到一个字:
累。
最重要就是一个情绪问题:
做任何事情,最消耗自己的是内耗。
看到某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ABC行为认知疗法。
说实在的,黎老师知道自己家的女儿就是爱发脾气是暴脾气。
摔东西、破口大骂,遇到大的事睡不着觉,尤其是中考、高考的前期。
每一次发脾气睡不着觉有直接因素,但孩子没有说出自己担心的要点是什么,黎老师也觉得愧疚,没有与孩子做有效的沟通。
为啥现在黎老师把这件事大包大揽的放在自己身上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黎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掌控欲比较强悍。
“哪有叛逆期?就是没打原因”黎老师在和学生家长面对面交谈的时候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是不顾感受,全盘否定他人的观点。
可是现在她的看法完全反转:
摒弃自己的抱怨,对比,打骂,期待等;《正面管教》给了她的方法:温和而坚定;心理学,让学会了平静地对待事件。
人一旦认知上发生了改变,不再寻求外界的解释,所有的解释都是掩饰。
女儿上大三的时候,黎老师就做了充足的准备,孩子毕业回到家如何与孩子共处?
来自不同的声音:
黎老师的姐姐:肯定会与孩子打闹。相处不到一起。
黎老师的大闺女:娃可能要租房子住在外面。
黎老师的丈夫:在外面找工作,干脆不要回家。
在这样的家庭里,黎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呢?
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一幕幕又一幕幕的生活场面,再一次呈现在李老师的脑海里面……
尊重孩子的要求,这是黎老师现在的处事方式:
娃既然选择了回本城市工作生活,作为家长的黎老师,自己就做全力以赴的配合她。
就要这样的想法,其次就是行动。
别人的担心恐惧或许给黎老师敲醒了警钟!
第一件重要的事情,黎老师四处打听给娃寻找上班的机会。家庭成员中所有人的看法就是要尊重孩子,但是不具体落实到实处。
最后熟人给找了一个即能上班,而且还能兼顾孩子考试的岗位,一年签一次合同。
娃按时上班,在单位上的工作情况,食堂中的饭菜以及孩子的感受,孩子都乐于分享给黎老师这位曾经与孩子水火不容的妈妈分享。
后怕?有了前期的准备,后怕就如阳光下的冰雪一样融化了。
所以黎老师没在回复姐姐所说的孩子暴脾气的情况。
孩子去考试住在姐姐家,因为考场在市里面离姐姐家比较近。
黎老师孩子微信上已经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当自己感觉到紧张的时候就数数,同时带上呼吸,深深地吸气,然后慢慢地吐出,当吸气的时候从一数到四,当呼气的时候,从一数到八,数数的快慢自己决定。深深地吸入新鲜的空气,然后再慢慢地吐出体内污浊的气体,让自己缓缓地平静下来……
黎老师她们母女二人已经协定好处理出现紧张情绪的方法。
做了充分的备考以及情绪调整的方法,其余的事情就交给了老天爷,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眷顾每一个努力者,这就是积极的信号。
天助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