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认同,指学生对学校的承认和认可,是学生对所在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精神及文化传统的承认和接受并产生的归属感,包括对师生关系的认同、对同伴关系的认同、对学校的归属感。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否信任学生等。师生关系认同度主要在于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接纳、肯定和欣赏程度。
个体良好的学校适应表现在通过对身心适度的调控而达到其行为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相对稳定,且精神愉快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学生的学校适应可能不仅直接影响其在学校里的学习状态、学习成就,也对其人格成长、价值观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学校适应的状况又会受到来自自身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在既定环境下成长的个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各方面所营造的良好环境,或者说依靠环境力量的有效支持。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校适应和行为适应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行为胜任、良好的学校适应密切联系。师生关系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发展有显著相关,与学生的焦虑、孤独感、问题行为关系密切。
改变一位老师的心态,可以改变学生对整个世界的体验。
人是社会的动物,同伴交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一种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同伴交往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质的提高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伴群体具有年龄相仿、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的特征,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是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学生的交往范围主要在校内,多数在本班,相互帮助是交往的主要目的,坦诚、宽容是交友的主要态度,人品好坏是交往成败的主要原因,日常接触是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交往可以缓解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通过与同伴交往是满足其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合理的同伴交往,能给学生提供健康品德的建构环境,能以积极的舆论导向促使个体行为的调节和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
学生还能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和价值观念可能会与自己的不同,这样一来就可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使自己个性的发展具有更为广阔的经验背景知识。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模仿、强化等多种学习方式,丰富了交往经验,增强了交往中的理解、诚信和宽容的心理,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朋友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兴趣相投、性格相似或互补,从同伴那里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但是,由于学生同伴交往是自发产生的,在交往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健康的交往方式影响学生交往经验的获得,所以同伴交往所带来的影响不全都是积极的。
虽然未成年人往往具有“成人感”,想要摆脱成人的控制独立的处理问题,但由于自身经验的缺乏,还不能有效地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建设性介入,进行有效引导和管理。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以及乐于参与学校集体活动,即学生对在学校环境中被他人(老师和同学)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励,并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和活动中重要的一份子的感觉。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接纳与认可,获得他人的支持与认同。研究证实,有较高学校归属感的人对学业更加重视,且有更强烈的成功欲望,会花更多时间来学习,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对学校没有一种归属感时,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学校归属感,其实是一种社会支持。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社会支持的实质,即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
总之,学生的学校认同,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优质的同伴关系,在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蕴涵深厚的学校文化。(18.6.21《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