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一个答案,说很多有素养的人是礼貌而带一点疏远的,不会对他人提出诸多要求,大抵是一种克制和界限感吧。
当时觉得说得非常对。比如我这样不给别人添麻烦,对好朋友也不会问太多的人,以前觉得有点淡漠,看到这个答案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克制与礼貌,虽然也不算很好罢。
国庆回家,除了其中一天朋友结婚抽开了完整的一天,其余每天都在与一位相亲对象周旋,谈不上喜欢,谈不上不喜欢,不得不聊,不得不见,担着没买单的不自在,所以自我认为算不得约会。
但有一点很困惑,在家里,离得太近的情况下,这种相亲的界限感在哪里?
首先,以相亲的名义,在明明不熟的情况下,也默认或者假装以亲密关系为基础吗?就不能当作真的只是多认识一个朋友而已?聊天、吃饭、看电影,并不是谁的谁,不可能有太深入的交谈,明明不熟要往熟靠拢,这种应付还真不算心理压力最大的。
其次,语言。面对面交谈有没有话题表现很明显,换成手机微信靠表情包都能撑半天,出于礼貌不能不回,但才见过一次面微信聊天就改了几次称呼,姑娘内心OS只会是黑人问号脸吧,出现一次假装没看见,如果出现多次估计就会直接了当拒绝此类别扭称谓,所以界限呢?
再次,见家长。相亲双方还可以说出于家里压力不能不单独见面,那见家长呢?在仅有几面的基础上就提出要见家长(就因为下次回家要等到过年)??三番五次搬出介绍人的面子(并没有很熟),家里相亲就可以这么夸张??连好朋友都还算不上吧,不尴尬吗?见面还得送礼,可以理解这是礼节,平常吃饭男生要买单抢不来也可以理解,但这事不成这些怎么算,怎么收场?回礼红包也不收,这是徒让人觉得占了便宜不好拒绝?心理负担真太TM大了,目的性如此明显,被推着往前走,能有后续才是有鬼。
为什么家长不明白同意聊一聊并不意味着有戏,只是不想好人卡发得太尴尬呢?所以这个好人卡的心理界限又在哪里?还是说应当早讲清楚,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和感情?
这其实就是人与人的差别罢,礼貌、克制与界限。
其实作为这个女方,我已经几次提过这种做法心理压力太大了,男方还是一直在说屋里相亲的阵势自己没法控制,如此甩锅,我只有黑人问号脸问候。主动超出了界限,只会不合时宜,连敷衍都不想敷衍了。
见吧见吧,你们尴尬,你们自己收场。
庆幸只有5天假,可以撤了,也后悔没有坚决拒绝这场没必要的见面。吃饭的时候就心情不好了,一开始觉得可悲,什么年代了整得跟包办似的,后来觉得就看戏吧,反正不是我要组的局。但仍然导致回程一路心情极差。
现代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但绝对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好恶分明,个性分明,就算再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单身,也不可能和上一辈一样觉得合适就搭伙过日子。
没感觉的工作可以因为钱而妥协,没感觉的婚姻是万万不可能会妥协,就算可以敷衍一时,但心和身体都是诚实的,不对就会及时止损,不可能清醒的拖自己进深渊。
如果心没动过,多枉一生。
如果达不到,宁可不要。
冰心以前对铁凝说“你不要找,你要等。”
《我好想你》MV结尾有段独白,“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爱你的人,他会穿越这个世间汹涌的人群,一一地走过他们,捧着满腔的热情和沉甸甸的爱,走向你,抓紧你,你要等。”
矫情的,不矫情的,都要你等。
曹方有一首《等人》,“一直在等一个人/ 长长的字句/ 描述的那一个”
苏打绿有一首《无眠》,“固执等着谁/ 却惊觉已无法倒退”
歌里也是这么唱,千千万万人中,时间的荒野里,有多少人还在等。
也许等得到才是运气。
等不到,就自己走咯。反正新时代的朋友,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世界还在转,我们就活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