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一位瑜伽士曾说道:处理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形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能运用智慧、技能以及敏锐的感知应对问题,而是无意识本能地反应,我们会被情境绑架。
一日,从小区门口经过,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辆送家具的货车堵在小区门口,围观的业主正在评头论足说着什么。人群里围着的是这辆货车的司机和当值的保安。司机与保安激烈尖利的叫嚷声,稍有类似场面经验的人自然会联想到:后面一定会有肢体冲突发生。
仅仅是站在远处观瞧,就可以看到两个人青筋暴起,面红耳赤。
移步至稍近处,方才听到事情缘由:小区物业近期加强了对往来车辆的管制,原因是由于先前送货车辆碾压,路面损毁,小区业主投诉,物业刚刚组织尽心尽力地维修好,外部送货车辆也就不允许再进入了。
规则变了,这会儿送货司机自然是不会允许开车进入的。面对业主送货上门的要求以及过往小区允许进入的经验,司机师傅此刻感觉被保安针对,故意刁难于他,因此怒由心生,与保安理论起来。
当值的保安也毫不示弱,脸上尽是些秉承“奉公职守”的态度:坚决不允许车辆进入(之前有看到保安因为私自允许车辆进入,被物业经理教训的场面)。想必他是接受了教训,铁了心不会开门的。
一个执意要进去,不进去送不了货;一个就是不让进,放进去自己工作可能不保。一个认为现在不让进去,就是断了自己的生计;一个认为让你进去,我活计也不保。就这样,两个无意识的“生命”都感觉自身受到威胁,怒不可赦的他们,赌上个人的尊严与生计,大打出手,最终惊动了警察。
结局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意思,解决这次事件的“功臣”是一辆平板车:货车路边停靠,使用小区物业的平板车,由送货司机拉着家具,送到物业家中。
一辆平板车,应该会成为日后送货师傅与物业保安解决冲突的常规方法。试想,如果当时能够互相体谅理解,有意识地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控制情绪,可能这场闹剧也就不会发生,二人应该会拥有一个比当下更美好的一天。
当遇到令自己感觉无法驾驭的情境时,人的第一反应是愤怒(通常会激发不理智的行为)。愤怒起源于错误的认识,我们以为发火就能改变境况。放弃判断和理智永远不会让情况好转,愤怒只会把情况搞得更糟。
当然,我们要探讨的应该是尽可能削弱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甚至控制,而负面情绪应该还有很多种,诸如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难过、不快、忧郁等。我们总是希望可以保持良好的情绪,不想让不良情绪产生,可情绪的产生本就是自然的生命过程,我们无法强迫它立刻走开。我们能做的是认识它,接纳它,引导它,有意识的回应情绪。
美国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医学院莉莎·费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25年的研究发现:情绪并不是自然地发生在我们身上,而是由我们自己主观意愿所创造的。
情绪不是存在于古老的大脑中区的情绪电路,有开关或者可以控制,它是后天形成的。
当人们遇到一种场景,需要做出反应时,大脑会根据过往的经验以及记忆,推测出可能要就现状做出的反应,然后付诸行动。
因此,当我们就一种场景做出了不良反应(大多数情况是在本人无意识状态下),下次我们再遇到同样的场景,大脑会根据上一次的经验做出相应的行为指导。如果上一次采取了过激行为,那这一次同样的后果我们又要承担一次。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接受了自动驾驶模式,重新走进上一个车祸现场。
情绪是可以被重新创造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场景有意识的做出判断,去引导情绪的产生。往往是起床后单纯的身体不舒服,一个人就有可能联想到许多不好的事情,比如:这个月要还的房贷,孩子上学学校的选择,自己的日程安排以及下个星期女朋友要过的生日等等,你会感觉接下来的一天糟透了。
这是大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或者经验,试图解答为什么现在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发生。因为在你的体验中,身体的不舒服,足以让你怀疑人生,这样会给到大脑一个答案:好,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要去咒骂生活,这是个合理的经验,日后可以反复适用。
了解到情绪如何产生,我们才能学会怎样更好的控制和引导它们。情绪的产生需要过往的经验,而过往的经验往往以记忆的形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中。如果你有意识回应所处的情境,过去的记忆会支撑你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如果你处在惯性的经验循环当中,记忆会扭曲你此刻的感觉,你会对外界刺激产生过激反应。
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有意思的例子: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感受过,当我们饥饿时,自己的脾气会暴涨,一点不顺心或者外界小刺激就会让我们大发雷霆(即便是一个平日里性情温和的人)。人们往往会应为这种过激反应而感到失态和后悔,希望下次不再这样。
当今科学已经证明,饥饿和愤怒二者是有生理和心理关联的。当我们饥饿时,身体中供给大脑的血糖会下降,这个时候人的自控力就会降低。
而饥饿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刺激着我们胃部不适的同时(刺激胃目的是提醒人进食),也刺激大脑的反射区域,使人更具有攻击性。
一个本因为生理饥饿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就这样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因此,当我们下次感到愤怒的时候,有意识的注意下自己是否仅仅是因为饿了,从而能够对周围的刺激做出不那么过激的反应。当我们有一次的成功经验,它成为你今后引以为傲的良性记忆。
下次同样的场景发生时,你的身体和大脑会根据这个记忆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再让你感到失态和后悔。
我们可以对即将成为记忆的现在负责,有意识地分析情境,做出正确选择。
只有当你意识到你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希望的方式去创造情绪,而不再只对所处情境无意识的做出反应,我们才能摆脱一时痛快、事后后悔的境况。
所以,当下次外界环境影响到你,负面情绪以及不理智行为即将发生时,有意识地正视一下自己,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过激反应了?会不会因为单纯的身体不适?
我是不是因为过去不美好的记忆或者经验才这样?
这次的情况和上次的情况是否一致?
我是不是应该采取和上次一样的措施?
这次过激反应了,下次是不是依然会重蹈负责?
确定了,我真的要这样循环下去吗?
这里有两个选择摆在你的面前,要么有意识地响应情绪,做出回应,要么惯性的反应,循环往复。
面对当下的情形,只有我们产生了正确的经验,才有可能跳出情绪的死循环,使我们有精力更加专注于探寻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当我们有意识的响应情绪,我们将不再感到被负面情绪奴役。相反地,我们将获得自由。生活中的每个境况都可以作为成长的机会,如果我们成功地避开了一场车祸现场,那当下次遇到同样情形,意识会引领你,顺利越过这次负面情绪发生的危险边界,成功到达你期望的美好彼岸。
生活是个试验场,让我们将所得投入期中。伴随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创造出更好的自己(相信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