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中央编办消息,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已全面完成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这项覆盖广泛、意义深远的基层治理改革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国基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更体现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落实,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履职事项清单制度的全面建立,首先明确了乡镇(街道)的权力边界与责任范围,实现了“清单之外无权力、清单之内必须为”。这不仅从根本上遏制了基层治理中的随意性和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也极大提升了行政服务的效率与公信力。群众办事有据可依、干部履职有章可循,权责明晰的治理新格局正在广大乡村和街道逐步形成。
其次,清单编制过程本身就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体检和系统提升。通过系统梳理、科学归类、依法确认各类事项,基层单位进一步厘清了自身职能定位,优化了资源配置,强化了对重大任务和常规服务的统筹能力。尤其在民生服务、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清单化管理实现了责任到人、任务落地,有效避免了职能交叉和责任虚化。
更重要的是,此项工作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制度创新、以法治思维规范权力运行的治理智慧。清单制度的推行不仅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基层减负增效的重要抓手,更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治理体系的具体实践。它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透明、高效服务的期待,展现了国家在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本化方面的坚定决心。
当前,清单编制虽已完成,但关键在于执行和持续优化。各地应积极加强宣传培训,确保基层干部真正理解清单、会用清单、善用清单;同时要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及群众反馈渠道,确保清单不沦为“墙上的摆设”,而是真正成为推动治理提质增效的“施工图”和“责任状”。
作为身处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应切实提高认识,主动将清单内容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以清单明责、依清单履职、靠清单问责,不断提升依法办事、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践行初心使命,共同绘就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崭新画卷。
我们要以此次全面完成履职清单编制为契机,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基层活力,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接下来的各项工作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