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若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工作室的引领下,读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最近在读这本《阅读的方法》,非常喜欢,给大家分享来自这本书的一个故事、一个词、一首诗。
一、转念
一个转念,就可以让世界从此不同。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听起来是不是很奇幻,要想给大家讲明白,估计我不仅没有这个实力,而且这十分钟还远远不够。那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说一名教徒在祈祷时犯了烟瘾,于是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瞪了他一眼说:“不可以。”另一个教徒正在抽烟,就也问神父:“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赞赏地说:“可以。”
明明是一模一样的行为,为什么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其实神父说的也很有道理。一个人是在懈怠地祷告,还是抽烟时都不忘祷告,他自己心里清楚,旁观者也清楚。行为看起来一模一样,但背后的观念、状态不一样,行动的本质当然也不一样。所以说,一个人的状态,不是由事实和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他此刻的观念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
那读书会怎样影响一个人的观念呢?这个过程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一个人因为读书,懂得了书中讲的道理,所以就发生了“认知升级”。没有这么简单。真正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因为读的书多了,我们就得到了更多的现象解释、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多的反应模式。原来的观念不是更换了,而是掺入了新的东西,变得更复杂了。
二、象征
三千年文脉不绝,一字一词一句地堆叠成了一座丰富的象征富矿,可谓一字一世界,一词一乾坤。汉语是一棵不断成长的树。在一些原始符号上,后人不断叠加意义,不断重新阐释,于是它变得枝繁叶茂。
比如,菊花。菊花本来只是一种植物,但它同时作为一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演化。到了屈原,一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的格调立刻就变得高尚起来了;接着,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马上让菊花有了隐士的品格;再来,孟浩然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又成了秋天的象征;杜甫一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菊花又代表了悠悠岁月;到了晚唐,黄巢的两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又有了冲天的杀气;到了明朝,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菊花的文化意义进一步丰富。
一提起菊花的这个“菊”字,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人,瞬间能联想到的符号,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它的意蕴复杂到了极点。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修养,那提起菊花,开句玩笑,有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被玷污了,因为他想到的是人体的某个器官。
三、凝结
我们日常用的语言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繁杂的凝结过程,可以说,人类的文化现象,大多都是从简到繁地演化,语言则相反,是从繁到简。我们这代人,站在人类语言演化的末端,享用着历代先祖用诗意不断凝结出来的象征,这是一笔何等庞大的文化遗产啊!
以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为例
日常所用的词语,不只有表面的意思;他们还是一枚枚能打开丰富库藏的钥匙,一个个能召唤出众多指令的快捷键。
只看开头的四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弹的箜篌,不是普通的乐器,是用吴国的丝线和蜀国的梧桐树做成的,而这些都是名贵的材料。这样的乐器,在高爽的秋天,张设在天地之间。
“空山凝云颓不流”。空山上的云朵本来一直在流动、变化,但是现在一看李凭已经在天地之间摆开了乐器,就突然凝结住,不再流动了。
“江娥啼竹素女愁”。仙女们知道自己马上要听音乐,提前酝酿好了情绪。江娥已经开始哭了,素女已经开始发愁了。为什么呢?紧接着一句就解释了:“李凭中国弹箜篌”。大乐师李凭马上要在都城的中央弹箜篌了。
李贺就像一名大导演,先用一双巨手帮李凭布置了一个舞台。这个舞台有多大呢?吴丝和蜀桐,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这是在空间上撑开了一个极大的疆域。然后“啪”,向上,往高一抛,用一个“高”字来形容秋天,天高地广,中国古人能想象的最大舞台,就这么摆开了。
摆开了舞台,观众呢?李贺请来的第一拨观众,是空间上的,远处的空山,上空的流云。凝住了,都坐好了,不动了,就像剧场里大幕拉开之前的观众,屏息以待。
第二拨观众,是时间上的。江娥、素女,都是传说中的仙女,是超越了时间的存在。现在她们也准备好了情绪,等着大幕拉开。空间、时间上的两拨观众准备好了,高潮到来之际,突然出现了非常朴素的一句:“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那个时代,肯定没有巨星在体育馆演出。但他仿佛深谙如何调度镜头为亿万观众“现场直播”——先是渲染气氛,接着调动情绪,都躁起来之后,突然“啪”,观众席上灯光一暗,一束聚光灯打在空旷的体育场中央:
一个人,一把乐器,漫天彻地的孤独感,乐声响起,李凭中国弹箜篌。
区区28个字,居然能调取出如此丰富的意象。这是何等惊人的文明奇迹!
我读过之后,就想到了一个字“绝”。
大家是不是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不是有了读书的冲动了呢?以上均来自这本书《阅读的方法》,欲知详情,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