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钟启泉老师的这篇文章,深有感触,如何看待知识的性质?学生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理解知识?如果正确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及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确实值得深究。
“深度学习”并不是从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开始,而是要从揭示问题的开始,“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学生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高阶思维的发展。
结合我们的日常教学,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次考完试后,有这样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都不错,但是稍微变换一下题型或者是有拓展的练习题,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其实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也是有学习过类似的知识,但是他们习惯了套用固定的模板去解答,不愿意去思索,去挖掘知识的内在本质,有太多浮于表面的东西,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过程无法深入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被动,使得学习效率较低。
针对以上的学习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也许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而言,让他们提出有价值,符合数学学科的问题很难,但是我们要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言,即使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可能跟本节课的内容不相关,但是在教师的“扶”“放”之下,让孩子们慢慢提出有思想深度的数学问题,让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好玩,有意义的课堂。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确实疏忽了这点,大部分时候都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2、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抓住数学学科的知识本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发展源于问题的产生,如果没有问题就难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显得肤浅,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问题引领的课堂,启发学生围绕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渗透数学学习的方法,促进学习的深度延伸。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科,知识离不开思想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的数学方法,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因此教师要在潜移默化地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在解题中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