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时间》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才看完,一是杂事多,难得静下心来,二是书的内容沉重,也要回味、琢磨。
这是白俄罗斯女作家、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部采访口述纪实,作者用了20年时间(1991-2011)采访了很多苏联解体后转型时代的普通人,他们以口述方式讲述自己在社会巨变期间生活与精神上的多重困顿,力图再现那段悲怆的历史,值得一读。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关注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是出生于乌克兰的白俄罗斯人,但她的视野遍及整个前苏地区。
苏联解体后,经济与社会动荡一度非常残酷,书里有大量内容写苏联刚解体时的很多人的迷茫、卢布大幅贬值后人们生活的艰辛、大批人失业,教授当了清洁工,其中,激烈的民族矛盾和杀戮尤其让人震惊:“我是俄罗斯人,但我是共青团员,响应国家号召从莫斯科来到阿塞拜疆,是来支援边疆建设的。”“赶紧滚回莫斯科,否则就杀了你。”
……
人是一种只看眼前而容易忘记过去的动物。
苏联解体后,不少人可能感觉到他们并没有过上想象中的西方生活。物质丰富了,人也自由了,但他们在新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里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尽管他们在斯大林时代饱受苦难,但如今却发现自己失去了大国的尊严,于是,对强人的崇拜、对曾经的大国的回忆与向往又回来了,而曾经的高压与恐怖的生活却淡忘了。他们希望有“铁腕”、有战无不胜的伟大军队,而事实上,总统大权在握、独断专行,和当年的总书记没啥区别。
作者在书里有个定义:“苏维埃人”。他们中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还有格鲁吉亚人、乌兹别克斯坦人……他们喜欢看同一种电影,用同一种语气说话,对老歌有共鸣,他们集时代烙印、社会制度烙印和思想烙印于一身。
国家意志和崇高理想根植于这些普通苏联人的内心深处,他们逐渐丧失自我,国家和集体是他们的唯一。也确实,苏联用“理想”与“伟大”造就了一种特殊的人类,他们可以一无所有,但感觉很幸福。他们向往革命、喜欢斗争、崇拜英雄、迷信领袖。为了理想,他们可以吃很多苦甚至牺牲生命,也可以举报亲人朋友……他们没有自我,而是生活在空洞的“伟大”“自豪”中。所以,书里有一句话让读者很震撼和警醒:“只要恢复集中营,就不怕找不到看守。”
他们把“理想”看得很重,所以,当“理想”破灭时,他们会痛不欲生,会选择与那个时代一起消亡。
在书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俄罗斯人的“国民性”做了深刻的剖析。书中所展现的俄罗斯人身上的“国民性”,其中之一就是所谓“大国意识”。俄国人一直就有一个强国梦,他们太在乎“大国尊严”了。所以,苏联解体将近四分之一世纪了,很多俄罗斯人仍然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二手时间》的竖条腰封上有一句话,正是很多俄罗斯人的写照:“当自由之门打开时,人们却向反方向跑去!”
我看这本书,很多内容能引起共鸣,因为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以苏联为师的,我们的思想意识和成长道路也和当年的苏联人有太多的相似处。可以说,阅读苏联,其实就是阅读我们自己。
这本书的书名叫《二手时间》,挺有寓意因为翻开书,会发现很多现在发生的事情就像是二手的时间,都曾经发生过。
让不同的人讲述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每个人口中的历史都只有一个版本,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多棱镜。或许,这是这本书的中文版2016年面市很快就能稳居豆瓣年度高分图书榜榜首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