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与陌生1
重复、重复、再重复。————智者
多年前的一个早晨,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上林体育馆(多数人以为是工林体育馆,馆长不敬业,残缺多年的字也不曾修补)聚集,聆听李阳老师的一场演讲,花费了我不少的网费啊,当然,那个时候的老师还没有家暴这样的新闻,那个时候的我们只有狂热的迷恋,两个小时的时间,到现在只记住了两句话,一句是用来学语言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另外一句是“做自己不喜欢做的时,不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成长”,最后一句话不要偏门的去理解,所谓的“不喜欢做的事”是让我们逃离舒适区,个人才能有所成长。
在工作中,我们做会倾向于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因为增加做过,整个工作流程,注意事项,我们都清楚,有一种全程掌控的安心,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感,为何会沉迷于这种感觉,因为舒适呗,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多次重复的做一件事,大脑参与记忆,心智参与记忆,甚至肢体也在参与记忆,这些记忆都会帮助我们,下意识的思考,下意识的去做一个动作,完成一个流程,不会带来大脑的负担,不会带来肢体的负担,会进入迷人的舒适区。
“重复、重复、再重复”,这句话被李阳老师开发到了极致,才会有“疯狂英语”的席卷全国,而站在一个顶端的人,会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他既发现“重复”所带来质变的力量,也认识到“重复”在生活中全面推广所带来的缺陷,整个人会止步不前,因为重复的事物令人舒适、安心,而模式的事物令人别扭、不安,而身体在适应欣陌生的事物时,这样别扭、不安是必备的一个开端,沉迷于熟悉事物的舒适,就是拒绝了接触新事物,也就是拒绝了成长。
如果说迷恋熟悉带来的舒适感,是人性的,陌生所带来的别扭就是反人类的,但就其中的因果,细分来观察,相差也没有那么夸张。
小城雨田
2017 03 07
熟悉与陌生2
好奇心是一种年轻的心态,与年龄,环境,际遇无关,是一种纯粹的感情。————小城雨田
如何接触陌生?
好奇心算的上人类共有的本性,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保守,低调、这样的金科律例,会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多事,好像在训练一只导盲犬,摒弃各种情绪,更有甚至,将“好奇害死猫”这种咒语般的恶言,时常挂在嘴上。我有时候也挺疑惑,我们心中的文化是中庸,中庸应该是不偏左,不偏右,居于正中,犹如铁鼎一般,客观的观察、评价事物的发展,而现实中的我们做出来的事情,总在走极端,这种人格分裂难道不是压抑天性的结果,只是反抗的稍微用力了,疯狂了,犹如不断增高的河堤,开口决裂是迟早的事情,那可真是害死了一个片区的猫咪。
好奇心是人性,就应该存人欲,将好奇心正确的引导,即使是惊涛骇浪中的泥水,也可疏导用于滋润田野,首先一个被道德与法律熏陶的人,应该明白哪些是好奇心不可碰触的,道德与法律就是你的红线,在萌芽状态将其掐灭,如果将那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归为好奇心的指引,这个黑锅好奇心不背,你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罢了。既然可以判别出什么是真正的“好奇心”,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处理了。
用“好奇心”接触陌生事物是最好的推动力,想想如果我们要去另外一个城市游玩,或许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你恰巧有一位朋友,他说,你来我欢迎,但这座城市没有什么好玩的,你总归是去了,因为陌生,好奇心在作祟,你在这座城市呆了一个周,还是意犹未尽,并非这座城市的魅力有多大,也并非你的朋友没有发现美的眼光,如果说没有的话,也是他对这座城市好奇心的缺失,但有有件事却很奇怪,当你将自己在这座城市的见闻、趣事、美景,告诉朋友,或书写图文发给他后,他也深有感受,说自己在这座城市住了这么多年,却不曾注意这些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东西,所以这份好奇心也不是这座城市给的,而是自身携带的,如果你带上自己的好奇心去街上晃荡一天,会发现许多自己曾经不曾注意到的趣味,这些有趣的人和事,在你的眼里是陌生的,在你的身旁却是熟悉的,这就是好奇心的魔力。
除了运用这种天性去接触陌生,还可以用后期的方法去触摸,毕竟好奇心这种东西是先天的,不稳定的,比如有些人就是不喜欢做饭,好奇心在这里就是一个死角,后期的定目标就是一个可以掌控的方法。
小城雨田
2017/3/9
熟悉与陌生3
目标是什么,提醒我们的闹钟。————小城雨田
定目标也可以让我们接触陌生的事物,不知道你是否阅读过这样的文章,类似于《三十岁前一定要做20件事》,阅读完毕,感觉写的像那么回事,而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半,如果你感兴趣,虽然目标是别人定的,但你既然认可了,就当自己的目标使用吧,将剩下的10件事,一件一件的去完成,像啃书那样,开始或许很难,毕竟不一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有些可能还超越了自己的认知范围,当你顶着头皮,完成三四件后,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之前是一滩死水,现在就是一条畅快的小溪,并且获得一种成就感,甚至从陌生的事件中你改变了自己,甚至会挥一挥手,与之前的自己告别,完成那种自己未曾想过,或者感觉艰难的事情,也会获得一份自信心。这种成就感与自信心会从内心深处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你甚至会为这种游戏痴迷,陌生感只是达到这种痴迷必然遭遇的一道坎,但我们有信心跨过这道坎,因为你是有目标的人啊。
那是2016年的4月,开始有规律的跑步,有规律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之前那种两天大鱼,三天晒网的行为,没有任何效果,犹如小火煮水,守候一天一夜也看不到水开的迹象,只是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之后开始给自己定目标,那个时候自己的体重是76公斤,我打算达到70公斤,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那段时间,开始接触晨跑、夜跑、卷腹运动、哑铃,在运动方面开始接触这些陌生的东西,饮食方面,开始更多频率的购买水果,开始少量饮食,接触“轻断食”,关注各种音频公众号,在跑步的时候可以听读,开始购买运动方面的装备,开始接触健身的知识,开始写健身的文章,开始克服晚睡,开始接触运动牛人。现在我对食物有一种自己的分辨准则,健康至上,跑步成为了一种习惯,在健身这件事情上,自己也有了话语权,晚睡早起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也令自己精力更充沛,当然现在的我,在运动这条路上也算一个牛人,这是目标的力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去接触陌生的事物,如果这些事物在我的规划范围内的话。而2017年的目标是每天一篇900字的文章,年底可以看到八块腹肌,目标就是这样增长的,而自己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不知道是自己变了,还是目标变了,其实效果一样。
用好奇心去接触陌生的事物,用目标锁定,使其成为可持续做的事情,就会找到那种熟悉的感觉,所谓的熟悉与陌生只是一层单薄的因果关系,捅破就好了。
小城雨田
20170310
熟悉与陌生4
处处留心皆学问——————谚语
在熟悉中如何发掘陌生。
初中那会,常常为作文苦恼,一次在表哥家中找到一本作文书,表皮发黄,页面也有破损,翻到出版日期,比我的出生年月还早一年,那时的心情犹如古装剧中的主角,突然获得了一本武功秘籍一样兴奋,打开第一页,没有什么用刀自残的戒条,只有一句,“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后半句因为我到现在也无法练达,导致文章总是缺少灵性,而前半句我却发现了一座宝藏。
毕业之后的三四年,如果你在工作方面没有大的变动,会不会感觉到一种对重复生活的厌恶,与人打交道(新鲜感方面)或许还能好一些,其他类型的工作,我们做了第一步,就知道第一百步该干什么,只是在不断的重复,刚开始接触工作的那种陌生感带来的喜悦,消失殆尽,之后那种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成就感也在消亡,网上不断充斥着,当你在一个公司无法学到东西的时候,就该离开了,有些人为这句话点赞,也按这句话执行,结果发现,被坑了,换一个地方,两三年后,这种厌恶的感觉又回来了,又该滚蛋了,十年过去了,竟然迷恋上这种生活,而自己却在这样的生活中迷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为换了地方,就可以得到再生。没有什么工作可以令你一直保持陌生感所带来的惊喜,现代的总统,古代的皇帝,这样的岗位也是无法破解这样的诅咒,那么这是一个死局吗?死局!当然不会,世上的事情,只有死人,而不会有死局,即使现在看到的是死局,也只是我们暂时未发现好的破解方法罢了。
曾经有一位每天做早餐的女孩,很快在网络火了,吃早餐,做早餐是一件多平常的事情,在我眼中是这样的,每天三顿饭,缺一不可,雷打不动,为何她吃个早晨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因为她是一位有心人,每天准备不同的食材,每次不同的搭配,每会不同的做法,想一想都是美美的,她将这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变的令人心动,令人赞美,也令人陌生。
再如下班回家的道路,你或许已经走过成百上千次,你是否想过换一条道路抵达家门,会是一番不同的景致,换一种交通工具,又会是一种不同的体验。在你的办公桌上放几只多肉,卧室放一瓶自己喜欢的熏香,做菜时,换一种做法,都会获得那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让五官重新被刺激,获得活力。
如果说,之前的技巧犹如美食中的佐料,属于锦上添花,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在熟悉中扩大战果,甚至会成为你生命中的雪中送碳。
小城雨田
2017/3/11
熟悉与陌生5
路径依赖:你当下的选择是被你的前一个选择决定的,如果你要改变路径,成本将会高到你不愿意改变。————经济学
如何在熟悉中寻找陌生的感觉,获得收益,并扩大胜利的果实。
不知道大家对创新这个词是如何理解的,我眼中的创新分两种,一种是从无到有的突变,是创新,比如,发明一个从前未出现过的东西;研究出一套未曾被世人知道的理论体系。另外一种是从无到有的概括,也是创新,比如,写一本书,书中80%是引用其他书的观点和论据,来充实自己这本书,像那套《货币战争》,看完后,依旧可以获得了一种新的眼界;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不断的吸取经验和教训,如发明灯泡的爱迪生。前者一般被称为天生的人才,后者被称为努力的人才,天才我们就不谈了,百万人中被选中的人,“努力”可以说一说,你我都有这样的潜质。
这种从无到有的概括,是对熟悉的事物,分开捣碎,拼合再研究,首先要足够的熟悉,才能在捣碎拼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其结果才是创新,否则只是剩下抄袭。
《盗墓笔记》是一本很喜欢的寻宝类书籍,从高中追到毕业多年,人物丰满,剧情跌宕,作者也因为这本书被外界所知晓,但受众人群只是限于年轻人,这是故事题材决定的,那个时候也只能被称为是一名优秀的网络写手,之后,作者的《盗墓笔记》漫画版本,开始在各大书店热销,热销的结果就是带动了一批爸爸妈妈式的读者,这本书再次火了一场,然后作者将《笔记》中的人物单另拖出来,完成了电视剧《老九门》,令受众人群再次的扩大,比如那些既不看漫画的,也不爱看方格字的朋友,当然作者还推出过《笔记》的网络剧和电影,虽然不好看,但卖座啊,卖座的结果就是传播范围的扩大。作者这样左突右攻的策略,为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如果当初只是在《笔记》这块一直写下去,因为熟悉么,作者也一定是一位优秀的作者,但格局就这样困住了,无法再阔步前行,或许这也是《笔记》烂尾的一个原因吧。
当我们开始跑步,逐渐令自己的体质增强,才敢和朋友去穿越70公里没有信号的“秦岭大寺”,才敢在西安初雪之后,邀约三五好友,去2800米的山顶宿营。跑步是一件多少熟悉不过的事情,但现在的我们也算的上一位驴友,这些都是在跑步的基础上衍生的陌生事物,这些陌生的事物,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一定让你获得世俗的“成功”,但丰富自己的人生,本来就是一件成功的事情。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路径依赖,“你当下的选择是被你的前一个选择决定的,如果你要改变路径,成本将会高到你不愿意改变。”熟悉这个词,带来的衍变就如基因突变,没有谁可以料想之后的结果,你可以做的就是做一位“留心”人,然后去接触更多的“熟悉”。祝你好运,我的朋友。
小城雨田
201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