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想活了吗?
这是我将《最好的告别》一书中部分内容并加上自己的一些选择发给一位朋友时,她的第一反应。
我不想活了吗?
怎么会呢!虽然每天工作很忙碌,但下班还是坚持读书学习,跑步。周末阳光灿烂,就出门享受大好时光。每年都和朋友有一次固定的外出旅行,喜爱大自然风光。
我怎会舍得死去。
而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的状态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幸遇到所爱之人,一起完成这些事就最完美。
是的,对生活我还是抱有很多美好的幻想。但也对死亡亦是如此,也有很多美好的幻想。
大学一次卧谈会,不止怎的社长突然在夜里冒出一句“真是不敢想象自己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然后就是一分钟的寂静。其实其他人的回答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自己是这样说的:
等我死了,不要立牌位,不要墓碑,只要把我的骨灰撒在柳树下,柳树就是我生命的延续。
这样的想法好像在我脑海里已经出现过无数次,我轻而易举地就说出来了。就像我知道家附近哪家早餐最好吃,哪家夜市摊的烤鱼料最足。
上大学时我还没有接触过任何关于谈生死的书籍,也没有思考过生死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直到从去年才开始读柏拉图、苏格拉底,再后来看阿兰德波顿,看这些先驱伟人谈论生死和活着的意义。
才明白原来我们所看到的和体验的生活,是这样狭隘。而伟人们早已看到了生以外的死,死之后的生。
但我不能说自己已经看透了生死,我还是害怕死亡。害怕死神突然来到我身边,毕竟我还想游历风光啊。只是更加珍惜自由自在活着的时候,学习认真地对待每一天,有计划地实现自己的小目标。
所以如果死亡真来了,我选择的也是能让我有意识地活着,哪怕只是一天的治疗方案,而不是靠着仪器和插在身上的管子躺在病床慢慢地死去。
前者在美国叫做善终服务。善终服务并不意味着放弃治疗,只是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尽可能地减轻痛苦,去完成他最想做的事情。我喜欢这样的方式,这样我们是带着满足和快乐因子离开的,而不是对病痛的恐惧和身上的管子。
中国人大都忌讳死,但是有一点又让我很不解。为什么人死的时候会大张旗鼓,会宴请亲戚一起吃饭,红白喜事是放在一起说?
后来一个朋友说,死和生一样都只有一次,其意义和生一样值得纪念。
但是很多关于自己会死而不得不谈及的问题,我们都有勇气面对了吗?我想大多数都是没有的。
其实我也是。我害怕死亡的过程太漫长,这个过程对自己,对身边的亲人而言都是一种折磨。这就是我为什么那些问题我都选择NO的缘故。我希望在生命最后一刻,带给家人的是平静的、如往常一样的吃饭、散步、睡觉,然后静静离开。而不是在抢救和死亡的边缘徘徊,这样太残忍了。
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知道终有一天会死去,但所有人都不去谈及,都沉浸在活着的喜悦里。等死亡真的要来临时,我们却毫无防备。
活着的时候积极地思考死亡,虽然也不一定能活得更好,但至少等它来时不会太难受了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