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劲”为笔,在西部大地写就青春答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响亮的口号,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踏上西部计划的征程。二十年来,数十万青年志愿者如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播撒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用知识浇灌贫瘠的土地,用热情温暖偏远山乡,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蜕变。这份扎根的力量,离不开“干劲”、“拼劲”、“钻劲”这三把钥匙,更是让青春在祖国需要处发光的“动力源”。
一、以“干劲”打底,把“纸上蓝图”变成“地上实景”
基层工作最忌“纸上谈兵”,最需“撸起袖子加油干”。西部的许多地方,群众盼的是“能办事的人”,不是“说漂亮话的人”。干劲不是蛮干,是“眼里有活、手里有事”的自觉。可能是看到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主动帮着买菜送药;可能是发现村里农产品滞销,连夜查资料学电商运营;可能是察觉牧区孩子缺课外书,发动母校同学捐来一整箱图书。这些事或许微小,却像一颗颗钉子,把“为群众服务”的初心钉进实处。有了这份干劲,就不怕“从零开始”,因为每一次动手,都是在给西部的发展添一块砖。
二、以“拼劲”破冰,在“难啃的硬骨头”上见真章
西部的基层从不是“舒适区”:可能是语言不通的隔阂,可能是资源不足的局限,可能是旧观念难改的阻力。这时候,拼劲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记得有位学农业的志愿者,到新疆兵团后想推广新的棉花种植技术,老乡们不相信:“祖祖辈辈都这么种,你个年轻人懂啥?”他不辩解,自己承包了一小块地做试验,白天顶着烈日蹲在田里观察,晚上翻资料调整方案,手上磨出了茧子也没喊苦。秋收时,试验田的产量比老方法高出三成,老乡们心服口服,主动来学新技术。拼劲不是“硬碰硬”,是“沉下心、熬得住”的韧性——是面对质疑时,用事实说话的坚持;是遇到挫折时,“再试一次”的执着;是明知任务重,却敢说“我来扛”的担当。正是这股拼劲,让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三、以“钻劲”提质,从“会做事”到“做好事”
基层工作要“干得实”,更要“干得巧”,这就离不开钻劲。西部的情况千差万别,照搬书本经验行不通,得“钻进去”找规律、想办法。钻劲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是听不懂方言,就跟着老乡天天唠嗑,把常用语记在小本子上;是做社区工作,就挨家挨户走访,把每家的难处记在心里;是搞技术推广,就先自己吃透原理,再用老乡听得懂的话讲明白。有了这股钻劲,就能从“门外汉”变成“内行人”,让每一份付出都更有分量,让服务群众的脚步更精准。
干劲是根基,让青春有“落地的踏实”;拼劲是动力,让青春有“破局的勇气”;钻劲是智慧,让青春有“提质的精进”。西部计划志愿者带着这“三劲”走进基层,其实是用年轻的肩膀扛起责任——扛得起老乡的期盼,扛得起岗位的使命,扛得起时代的嘱托。
那些在西部大地上奔波的年轻身影,或许会被风沙吹红脸颊,被山路磨破鞋底,但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老乡们的增收、村寨的变化,就会懂得:这“三劲”攒下的,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成长;这用“三劲”写就的青春,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