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课程,老师在课程中所讲到有关“幸福感”的议题,所以在作业中,想再额外延申讨论一下“幸福究竟是什么”?
英文的“幸福”( happiness)一词源于冰岛语里的happ,意思是运气或是机会。同时也是偶然这个词的来源。
但我想,应该没有人会想让幸福感稍縱即逝,而是希望能持续擁有幸福感。
在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中提到,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当下利益)与意义(未来利益)的结合”。
快乐,是属于短期利益,是我们可立刻感受和创造的。而意义,就是长期利益,就是为了未来的远景而努力追寻的过程。
若只着眼于当下的快乐视做幸福,这种快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而生活并非总是一直风平浪静,而是起起伏伏的过程。
真正感到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不限于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而是整个人生的历程。
就像是每个快乐的瞬间,形成了的一个个点,藉由赋予生活意义,将每个点串连成一条线,用正向积极的态度,有目标地朝着前方延伸,这就是长久获幸福幸福感的方式。
在日本日野原先生的《活好》一书中,当他在疾病临终的前夕,一位记者问他“先生您活到了105岁,您觉得幸福吗?”日野原先生回答道:“到了105岁的今天,我终于能够意识到未知自己的存在,这非常有价值。”“人生的午后,时光悠长,这种感觉是幸福的。”
先生认为活著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还有很多未知的自己,未发挥的潜能值得去探索并发现惊喜。
在《小王子》一书中,一只狐狸认为“被人驯养是一种幸福”。因为等待著主人的到来,想到自己在这世上能被某人牵挂,被关爱,每时每刻因此变得不同。
虽然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都不相同,但若是能对人生赋予意义,赋予一个长远、值得终身坚持去做的意义,那么幸福感就能得以延续。
但若有人会问,幸福实在太抽象,跟本无法掌握,该怎么办呢?其实,幸福感是可培养的。而如何培养幸福感不是靠自我约束,而是习惯的养成。
常怀感恩之心,快乐不是在于能得到多少而是能付出多少。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持续努力,增加想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
幸福没有极限,不存在最幸福和最不幸福。
这意味着,我们永远都可以选择让自己过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