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坚守课堂,一起观课5

六下《表里的生物》 王崧舟

一、导入

单元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1.读着单元主题,你觉得其中的关键词是?

生:好奇、爱思考。

生:机遇。

生:科学发现要符合实际,好奇与爱思考、机遇之间是有联系的。

师:关键词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再读单元主题。

2.出示本单元的4篇课文,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1)《学弈》的道理?跟单元主题有什么联系?

(2)《两小儿辩日》从两小儿角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跟单元主题有什么联系?

(3)《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与单元主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收获:王崧舟老师不愧是解读文本的高手,此处花了20多分钟,让学生真正读懂单元主题,这是学习新课文关键的一步。

二、学习新课

1.“表里的生物”谁的表?父亲的表是什么表?怀表是什么表?

(1)了解怀表的结构

(2)师:你们知道的这些都是科学知识。

2.“表里的生物”的“生物”,站在我的角度,生物指的是?

收获:怀表并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通过解析表的构造,顺势引出表里的生物,有铺垫,有效果。

3.打开课文,快速浏览,结合课文题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引导

师:“我”小时候的观点?

生: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板书:发声皆生物)

师:有一次,我发现父亲的怀表在桌上?

生:我发现不止秒针会走动,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板书:表里会发声)

师:我发现后很好奇,我想动,父亲却不让我动,里面有蓝宝石、红宝石、齿轮……我就猜想,里面肯定有生物,父亲告诉我表里有个小蝎子,终于证实了我的猜想。

(板书:表里有生物)

(2)结合板书小结:起因:发声皆生物——经过:表里会发声——结果:表里有生物。

收获:利用一个“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的问题,理清了“发声皆生物——表里会发声——表里有生物”的思路,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学生看到作者的想法有迹可寻的。

4.预学单最后一题:

(29人认为有意义,1人认为没有意义。表扬持反对意见的同学,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过渡:你们的根据是什么?去哪里找?

5.活动一:

理一理,我的结论是“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在写“我”相信这个结论的理由,用波浪线画下来。

(1)生自主寻找。

(2)交流(按顺序):

第一条理由:我那时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夜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里唱不同的歌。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①由此得出的结论: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②提醒:关注时间词,你发现了什么?

在这个时间段发出声音的肯定不只有这4种生物,还会有?

生:青蛙嘎嘎叫。

生:公鸡咕咕叫。

……

✨③作者不仅能从正面举例,还能从反面举例,比如?这些正反面的事例如何来的?(仔细观察来的)

⑤从这些事例中,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师:既然小时候的作者是一个爱生活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那他为什么就不知道收音机、电风扇、汽车也发声,而它们并不是生物,也不依靠生物?

生:那是因为他生活在小城里,身边没有工厂,没有机器的声音。

(板书:有限的经验)

(师生合作读)

第二条理由:

我对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面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动。

(板书:大胆的猜想)

(师生合作读)

第三条理由: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创设情境反复读)

①为什么一开始我没有说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求证过程是有意义的、是严谨的。

(板书:小心的求证)

②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有理有据、有独立思考、执着、小心谨慎……

收获:这部分是本课学习的核心,“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结论虽然荒唐,但是作者的思考过程是可借鉴可学习的。王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理由,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有限经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发现思路。这对学生来说不就是实打实的学习收获吗,这一定是有生活价值的。

✨③这样的孩子一步步成长起来,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④现在请你联系冯至小时候的表现和习惯,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冯至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因为他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善于观察的习惯;与父亲对他的引导有关;

(3)结合板书小结

(4)回顾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我”的发现还有意义吗?

补充作者的成就资料,作者的成就离不开与小时候养成的爱思考爱观察,严谨求证的习惯。此处埋下了一颗向未来的种子。

6.活动二:

正方:我觉得不能只看事实,作者的发现很有意义。因为……

反方:我觉得事实就是事实,作者的发现没有意义。因为……

7.再次出示单元主题

此处综合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发言,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素养之高。最后又再次出示单元主题,有始有终,首尾呼应,点燃了“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的小火苗。

板书:

收获:每次听王崧舟老师的课都如沐春风,他的课是一个微型世界,他深在其中,自然也容易把学生带入。王老师能抓住单元主题的一句话下功夫,而这句话“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支撑着本节课的设计,于教师而言,学到的是教材解读的路线;对学生来说,则是明白了科学发现需要“爱思考爱观察”,需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这样的学习是“向未来”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