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示单元主题,学生齐读。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问:你觉得其中的的关键词是什么?
2.出示单元的课文,回顾所学课文内容,思考与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
3.学习新课,齐读课题。问:“表”指的是谁的表。
出示怀表图片,借助图片认识表盖、表镜、表身、宝石、齿轮、弹簧。
问:“表”中的“生物”指的是什么?出示蝎子图片。
4.快速浏览课文,联系课题,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总结:
最初,“我”有一个观点:发生皆活物。
接着“我”有一个发现:表里会发声。
根据最初的观点,我猜想:表里有生物。
5.出示预学单题目,统计学情。
6.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的结论是科学的?出示活动一:1.理一理:我的结论是: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2.找一找:课文中那些地方在写我相信这个结论的理由,用波浪线画下来。
7.(1)学习第一自然段。联想生活与作者感同身受,证明: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物。
(2)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冯至?
(3)作者为什么没有想到收音机、汽车等也额可以发出声音。(指名回答。关注第一自然段,不能放过每一句话。)板书:有限的经验
(4)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
8.第二个理由,第九自然段。总结:大胆的猜想。基于事实:表里会发声
9.第三个理由,第16自然段;第19自然段;第20自然段
出示:我有蟋蟀在钵子里·····
10.作者的求证过程是······(艰难的、谨慎的、有意义的、严谨的······)板书:小心的求证
11.这个求证的过程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12.出示冯至相关资料,再次思考:冯至是个怎样的人。
13.活动二:思考,写下自己的观点。
14.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
15.出示单元主题,联系本文。
1.巧用单元主题。这节课从单元主题出发,让学生先关注单元主题中的关键词,再回顾单元所学课文内容,通过内容与单元主题的联系,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下铺垫。
2.抓住课题展开设计。王老师从题目出发,抓住题目中的“表”与“生物”这两个事物借助图片及课文相关解释进行理解,扫除学生学习障碍。接着让学生联系课题浏览课文,以我的观点、我的发现、我的猜想三部走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这三部,王老师设计了两个大的活动,寻找理由及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全程紧扣课题,反复深入文本,在生生之间,生与教材之间,生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中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3.活动二的设计特别好,是从理论到思辨,从教材到生活,也还原了科学发现的过程,也回归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