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陶崇园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什么
在一段两性亲密关系中,我们务必要对那些侮辱性的字眼保持警惕,比如当对方常说“蠢”的时候;我们也要对那些轻蔑的话语保持警惕,比如当对方说出“你知道什么”或者“你根本什么都不是”这样带有鄙夷的字句时。这些都属于语言上的暴力行为,是一种变相的精神暴力。经常出现精神暴力,那么离身体虐待也不远了。
精神暴力不仅常会发生在亲密关系中,也常常发生在校园中。校园暴力不一定是肢体上的暴力行为,也可能是通过排挤、孤立和嘲笑等行为所施加的精神暴力,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经常发生。有的青少年不堪忍受长期的校园暴力,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如2017年3月26日跳楼的陶崇园,从家人公布的大量和导师王攀的聊天记录看,导师王攀存在对其“压迫、控制”,导致陶崇园“实在不知道如何摆脱他”。
其实,精神暴力行为无处不在,即使是亲生父母,也有可能在无意中对孩子施行精神暴力。如经常嘲讽自己孩子体型过胖,穿什么都不好看等伤害的话,辅导作业时朝孩子怒吼“笨死了”。工作后,如果你的上司经常毫无理由地斥责你,或者总是假装对你视而不见,那么不用怀疑,你一定是职场精神暴力的受害者。
精神暴力中施暴者惯用的做法是首先掌握被害者的弱点,然后慢慢地对她们开始洗脑,引导她们自我怀疑,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最后导致心理防线彻底崩溃。美国电影《打破沉默》里女主的自杀也是缘于此。精神暴力通过精神虐待和恶意操控贬损和打击别人,夺其自尊,让其身心受创,有的痛苦一生。精神暴力,是“对灵魂的实质谋杀”,尽管不会流血而且没有痕迹,不像身体虐待那么明显,但它们的暴力程度都很大,而且因为精神暴力的行为可能还更为普遍。因为其无形,不太容易取证,而且加上周围环境对精神暴力往往毫无察觉,或是默不作声,就会让受害者的处境更加孤立无援。
保持清醒,看清精神暴力者有什么特征?
精神施暴者往往都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希望对方按照他们的指令来生活,并对受害者进行信息封锁和关系封锁,逐步让对方丧失独立性,让对方变得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感受。所以,施暴者往往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需要通过经常性地贬低、羞辱他人来满足膨胀的自我意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很擅长伪装自己。正如陶崇园的导师王攀,有极强的控制欲;上课就先自我吹嘘二十多分钟自己的成就;在球场踢球出言不逊,任意辱骂队友。让陶称自己为“爸爸”。初步判断,王攀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生活中,我们都可能碰上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说不定,我们身上哪一点刚好触动了施暴者的神经,我们就会受其伤害。
勇敢拒绝,逃离精神暴力中的施暴者。
很多精神暴力受害者放弃反抗和逃离施暴者的原因归结于“绝望”。他是有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心理。精神施暴者的暴力倾向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是童年伤害,或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可能就是精神类疾病。但其施暴后果不应该由受害者来买单。所以,受害者得首先采取行动,要么建立平等关系,要么去专业机构求助,还不行,最后选择逃离。记住,只要你在一段关系中有任何的不舒服,那么这段关系很可能出了问题。因为爱的本质应该是理解和接受,真正的爱需要建立在尊重和平等上,任何以爱的名义做出的打压和践踏,都只是爱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