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医,也被称为岐黄之术。相传黄帝常与其臣子岐伯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其中许多经典被记载于后世所完善的《黄帝内经》中。
图1. 岐黄论道
三皇时期(--公元前3000年)
神农尝百草,黄帝论医药,伏羲制九针的传说,蕴含着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神农尝百草,将草药分为上品药(养命)、中品药(养性)、下品药(治病),经后世不断完善,最终将《神农本草经》大成于东汉时期。
图2. 河图洛书与八卦
黄帝论医药,与岐伯的经典对话被后世不断完善,并被著成《黄帝内经》,该书大成于西汉时期。
《黄帝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史上的重点都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中医的评级也是根据医生是否能让人们保持健康而定。在疾病发生后才能采取行动的医生(此时即使不是专业人员,也能看出来病症),在古代被视为劣等的医生。
《黄帝内经》中说到:如果等到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就如同国家发生动荡了再去治理,如同口渴了才想起钻井,那一切不是太晚了么?
伏羲制九针
相传伏羲不仅发明了阴阳、五行、八卦(另有说法是先秦时期提出),而且开创了针灸的先河。
图3. 针灸九针
针灸包括针刺和灸法,两者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阴阳,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针刺主要是用针刺入人体穴位,刺激经络并搭配各种行针手法。
灸法则主要是用艾叶制成艾绒、艾柱、艾条等,点燃之后直接或简介熏蒸穴位,“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图4. 艾灸图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夏商时期人们就开始运用汤药和酒水治疗疾病。《诗经》和《周易》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医药的发展。“医祖”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即观气色、听声息、询症状、摸脉象。
扁鹊是中医的鼻祖,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著有《难经》、《内经》和《外经》三大著作,但仅有《难经》被流传下来,其他两本著作都失传了。
图5.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后来《难经》的一些诊断方法被纳入《黄帝内经》。
秦汉时期(公元前220-265年)
秦汉时期是中医药发展最为迅速和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第一部综合型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被不断完善,大成于西汉时期。该书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灵枢》侧重于经络和针灸等具体手法,而《素问》则偏向于讲述阴阳五行、病理机制等理论。
图6. 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经验主义发展为理论主义,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框架。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记载365种药物,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东汉末年,“乱世造英雄,时疫出名医”。诞生了对中医药发展极为重要的三人,即医圣张仲景、医仙董奉和神医华佗,史称建安三神医(建安三圣)。
图7. 张仲景“八纲辨证”
张仲景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其旷世奇作《伤寒杂病论》系统的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八纲辨证”和“六经辩证”。《伤寒杂病论》被西晋王树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时也是日本汉方医学的主要基础。
图8. 张仲景“六经辩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仲景时代便提出的通过冷敷治疗某些疾病的方式,西方直到18世纪才加以推广。
华佗是全能的外科医生,是“外科鼻祖”。自制“麻沸散”在手术时减轻病患的痛苦。而在此后的1600多年里,西医在进行手术时都不给患者使用麻醉剂,那个时代西医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通常是以最快速度进行手术,但仍然会导致大量患者的休克、昏厥和死亡。
图9. 华佗“五禽戏”
华佗崇尚简单,一般采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但甚为可惜的是,华佗最重要的著作《青囊书》同样失传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华佗时代便已经开创了外科手术,但由于古代多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不能轻易打开。因此外科手术的思想被极大的禁锢,进行外科手术被错误的认为是医学不精,通常是一些地位较为低下的人作为操刀手。
“建安三圣”的最后一位是“杏林妙手”董奉。董奉医治病人从不收钱,只让病人种杏树作为报答。日积月累,其园子里的杏树长成一片杏林。而杏子成熟的时候,他就让想买杏子的人用谷子来换,再用换下来的谷子救济百姓。这就是“医者仁心”的由来,他的杏林也演化成一个成语叫“杏林春暖”,从此之后,“杏林”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