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虽然短小,但一点也不影响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内容,书中先从他本职工作“谈话”说起,然后说到“演讲”和“谈判”。
他在强调“先听,后说”时说,每个人内心的故事都是一座大大的冰山,能够说出口的永远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不仅要“看见”水面上的那一角,也要“看见”水面下那些隐藏的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自己听人说话的审美,要把自己的耳朵练尖、练顺,也练正,这样才能听出别人的弦外之音以及那些奥妙的心思和暗藏的机锋,最终拿来己用。
书中将“演讲”和“戏剧”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他说:一个好的开场,你得有态度,得把心态调整好;你还得有趣味,让大家感觉脱离了俗套,这样大家才有兴趣往下听;最重要的,你得有内容,不能言之无物。在这些基础上,如果你能一开始就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那就真的完美了。
作者还从民国时期《演讲术•雄辩术•谈话术》一书里提出来两个演讲概念:“调取同情”和“挑动心弦”,调取同情和以前看的《好好说话》里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说演讲开场可以通过调取同情,即示弱在前,让大家在听你的演讲之前在心里对你产生一种同情,继而引起共情,这样一来,观众会不自觉地在心理上降低对你的要求,或者出于同情给你额外的认可和宽容。当然,这种示弱必须建立在说真话的基础上,如果你说假话来博取同情就太可恶了。其实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真情,只有真情流露,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而挑动心弦就是去说大家都关心的事情。如果你说的都是跟人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估计没几个人会愿意听你说。
要找到最好的说话状态,就需要把自己调整到像在家里一样。不仅是状态上的自我调整,更是在话题内容选择上的自我把控,每个人在与人交谈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全领域,这个领域可能是他熟悉的,或是他擅长的。掌握了这个技巧,就像手里拿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所有谈话场的锁。
一个好的谈话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思考者。(这句话马东也说过)能把一句话说得特明白,一定是因为说话的人想得特明白。你觉得对方的话击中了你,也一定是他既找到了话语的重点,又找到了你的核心点。
说到谈判,他说要想让谈判取得成效,就要学会妥协。但是怎么妥协,妥协的程度是多少,什么时候开始妥协,都是需要技巧的。尤其是在对方都很强时,我们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往往很有效。
在“尊重说话本身以及说话的人”这一章节中,有一段很是打动我,他在书中为曾经的一个节目而向对方表示诚挚的歉意,他写到:虽然那期节目过去很久了,但我的歉意久久挥散不去。如果贾平凹老师表现出了对我的歉意的不耐烦,不用惊讶,因为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给他道歉了,我不嫌烦,就怕不够。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请贾平凹先生来做节目,那一期叫《大学里来了个贾(假)教授》。贾平凹先生当时在一所大学教授中文,但是没有职称,我觉得这是我们职称评定制度上的一个问题,一点儿也不妨碍他是非常伟大的作家。当时我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利用“贾”和“假”同音,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节目效果。贾平凹先生来之前并不知道我们这期节目的内容,他以为是让他谈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和传统的教师在教学上有什么不同。但是他没想到,我们整场节目都是对他这个“假教授”的“批判”,而我们这些策划人还在那里沾沾自喜。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场面,忘不了我们的那种自以为是、残忍和粗暴。教授假不假,仁者见仁,但可以确定,我们是真的蠢。
人一旦失去敬畏和尊重,就会失去平静和安宁。
知道尊重很重要,但是知道该如何去做到尊重更重要。尊重不是施舍,不是单行线,不是伸出手索取,而是先诚心地奉上。
在最后一个章节“别学会了说话,却忘了怎么做人”中,他说:说话除了“术”,还有“道”。“术”教会我们怎么把一件事情用最快的方式做成,而“道”让我们知道一件事总会有成和不成的两面,别着急,别焦虑。牢记所有的经验都是分享,心态才是良方,你自有你独一无二的特色,但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善良。
如果说我以前看的《好好说话》一书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术”,即说话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手册,那么,这本书告诉我们更多的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的一些“道”,从而给年青的朋友们一些启发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