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20天时间读完了戴建业的《我的个天》。起因只是因为在视频号上偶然刷到了他讲诗歌的片段,尤其是将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诙谐,让人忍俊不禁。于是看到他推荐新书的时候,我就立刻买了,想看看这个老头子“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确实是因为这个老头子的诙谐幽默吸引了我,尤其是每次看他讲课时全程都是笑脸,就非常乐意去看他写的东西。他说这本散文集的初衷就是记录一些他喜欢的事物,写他喜欢的文章,平平淡淡、热爱生活,仅此而已。确实如此,书中包含了文学、阅读、高考、工作以及家乡、亲情、疫情等内容,都是生活中大家绕不开的话题,但如果能把这些老生常谈的事情写的有趣,那确实是需要生活的阅历和思考,以及幽默的文风。
先说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吧(可能只是因为阅读时间离得比较近)“同学,有话好好说——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漫谈。”之所以对该文印象深刻,一是我认同他表达的意见,二是他鞭辟入里的观点。当我看到那篇高考作文的时候,从感性认识上我确实觉得它不算什么好文章,但又无暇仔细分析,又不碍着我什么事,所以也就当做笑谈罢。但当我看到戴老头子的分析时,就有种说到心坎上的感觉。
他首先抛出观点,该篇作文不是一篇好文章,反而折射出了教育界的社会病象,即因为阅卷人的喜好,该生实际是在“炫酷”,加引号是因为不是真正的酷,而是一种拙劣的表演,作者确实有过人之处,却聪明用错了地方,没有养成“有话好好说”的习惯。戴老头子分别从混乱的逻辑、不知所云的议论观点、句式的不通顺等方面批评了该文的差劲,进而又分析了这篇文章之所以会“诞生”的原因,即考生的“炫”与“装”实则是在投其所好。
先说混乱的逻辑,戴老头子认为这篇满分的议论文毫无逻辑可言,而思维的明析和语言的准确是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而作者的段落中,却无法分析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属于是“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而我却能面不改色地说下去”。我想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自己也有,两种场景可能会出现,一种是非常熟悉的人面前,那属于“吹牛逼”,一种是匿名场景中,因为没人认识我,所以我可以不对我说的话负责。而这篇作文就属于第二种,估计作者也没有料到,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吹的“牛逼”竟然可以拿满分,这需要多大的运气!
然后是这篇作文的观点和句式。这篇文章中其实用了大量的错误的搭配,这可以说是作者的写作基本功不行。我们学英语的时候也常常讲究“固定搭配”。所谓“固定搭配”就是母语者的习惯性搭配,哪怕学习者认为我自己“创造”的搭配是合理的是符合语法规则的,那也最好不要那样用,即便母语者可以理解你的意思,但就行文来看还是不规范的,甚至是要扣分的。所以该文实际上是用词的不合理、句式的颠倒混乱、观点的难解甚至无解,至少不能说是一篇好作文,更轮不上满分。
再说说考生通篇的“引用经典”。戴老头子认为,该生并不是真的学富五车,反而是真的没有达到一流思想家的思想高度,而仅仅是表面上引用了一些断章取义的句子,所以作者恰巧是南辕北辙,越努力就越显得丑陋别扭。
戴老头子一方面批评了该考生的作文本身,一方面也更严重地批评了作者的写作态度,是一种装神弄鬼的态度,因为这样的文章可以唬住大多数人,却也表达了平淡无奇的观点,更何况还有许多文法错误。“老师们错把西方那些哲人的思想深度,当成了考生本人的“深度阅读””。而阅卷老师似乎是给该考生的阅读量评了满分,并不是就事论事给作文打的满分,岂不是有些跑偏了。
戴老头子认为,病根在于阅卷老师的评分标准,如果用那些大家常用的作文素材,则 绝不可以给高分,比如鲁迅、苏轼、陶渊明,这些人都进了阅卷老师的“黑名单”。所以考生写作时会像瘟神一样躲开这些中国名人。所以改篇作文中除了只有一处引用了一位中国名人外,其余全是外国名人,自然入得了阅卷老师的法眼。所以并不是考生特立独行,恰恰是在精明地投其所好。
所以老头子也耳提面命地说我们要确立健康的评卷标准,培养积极健康的文风学风,投机取巧只能获利于一时,花拳绣腿永远不可能御敌,我们不可能天天“生活在树上”。
当然这些观点都来自于分析,或许不是考生原本的想法。但既然拿出来“示众”,就必然面临多方观点,相信对考生来说,接纳更好的意见对今后的写作是一种巨大的帮助,希望满分作文不会成为 ta 人生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