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The Good Earth是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S Buck的长篇小说。1932年,《大地》开始出版,在美国轰动一时,她因此荣获得普利策奖;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向她投来橄榄枝。
《大地》主要讲述了贫困家庭的农民王龙在旱灾饥荒中如何置地发财的故事。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比较耐读。小说主要刻画了旧社会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以割舍的情结。
这篇小说为何在美国引起轰动?近一个世纪之前,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阶段,老百姓即使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仍食不果腹,生活窘困。当时,大洋彼岸的人对中国的现状知之甚少,对神秘的东方民族充满了好奇。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界对中国农民的偏见。
那么,作为一名美国作家,赛珍珠为何决定写以中国为素材的小说呢?她对中国的了解究竟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创作出吸引美国读者的长篇小说?
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她四个月时就跟随父母来到中国,相继在镇江和安徽定居四十年。赛珍珠对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产生深厚的感情,将中国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所以,作家对中国社会的底层老百姓有一定的了解。
小说的标题《大地》非常贴切、大气,高度概括了中国农民对土地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情感。土地,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各个朝代的民众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命根,也是精神的寄托。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几乎是纯粹的农业国。春耕、夏忙、秋收和冬藏,从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广袤土地上,人们一直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如果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们丰衣足食,欢天喜地。一旦发生洪涝或旱灾,作物歉收,人们遭受饥荒,为了生存,不得不逃荒要饭,流离失所。农家的拮据或富有,一靠天,二靠地。小说中,王龙的一家人就遭受了两大自然灾害,还有战争的破坏。这些遭遇,在中国大地上具有普遍性。
《大地》,以王龙与土地的关系为线索,展现他是如何历经荒年维持一家人的生存。王龙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母亲早逝,与衰老体弱的父亲一起生活。自从他与老地主家的丫鬟在土地神前拜了天地后,王龙的日子一天天转好,家务活不用操劳,回家可以吃现成的热饭热菜。有时,媳妇和他一起到田里干农活,庄稼长得旺盛,岁末家里有了余粮。卖粮积攒的钱干什么呢?不像如今,存银行,买理财产品,而是买地,买老爷家城墙边的好地。
可是,在两个儿子呱呱坠地后,烈日暴晒,土地干裂,麦苗枯萎,饥荒袭来,哀鸿遍野。王龙走投无路,只好带着家人乘火车去南方逃生。通过租人力车,王龙将一家人安顿在城市边缘的棚户区。一次暴力抢劫中,王龙和妻子在混乱中获得一笔财富。王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买地。土地令他魂牵梦绕。
接下来,王龙的生活蒸蒸日上。土地一年年增多,王龙雇佣了劳工,然后把土地租给周围的农户,自己当上了地主,可以不必去地里干活了。然后,王龙对原配越来越看不上眼,先后纳了两个妾,到城里过上舒适的生活。但即使垂暮之年,王龙仍定期回乡下看看自己的田地。
小说比较真实描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能干,也反映了他们对故乡土地执着的热爱。
小说中,作者对人性的描写产生鲜明的对比。王龙夫妇二人都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阿兰长相普通,沉默寡言,在家烧水端茶,纺纱织布,在外下地干活,像忠实的老黄牛,忍辱负重,扶持家庭,但隐忍懦弱。而一心扑在土地上的王龙在衣食无忧后,竟然嫌弃原配,先后娶了两个姨太太,妓院的荷花和家里的丫头梨花。阿兰自始至终都没有大吵大闹,而是默默忍受,暗自饮泣,最终染上重病,不治身亡。后来,王龙虽然感到愧疚,但并没有向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表达出来。人的劣根性从小说中可见一斑。
小说《大地》也存在时代的局限性。部分故事情节不太合理,但谈不上荒诞。
作家可能对中国农民的了解比较肤浅。王龙一家人的命运转折点在于城市暴动后从富人家抢到一捧黄金,妻子阿兰摸到金银首饰,这使夫妇二人会老家种田提供强大的经济后盾。然后,他们买田置地,生活一帆风顺。王龙,一位普通的农民,一般来说比较朴实,厚道,即使有贼心,也没有贼胆。他从没有见过世面,哪敢趁混乱之际机捞钱呢?农民的命运难道是靠抢来的钱实现翻转的吗?其次,为了阻止当匪徒的叔叔雀占鸠巢,为非作歹,对女眷心怀不轨,干脆给叔叔婶婶买鸦片,让他们自甘堕落,慢性自杀。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那么深的城府?能想到这么刁钻的计谋?
另外,阿兰这个角色的正面形象比较含糊,像蒙了一层面纱,读者看不清。阿兰,一大户人家的丫鬟,高大结实,一张平板脸,“黑乎乎,病恹恹”,眼细嘴大,算不上漂亮,甚至有些丑陋。从这段文字上,看不出作者的悲悯之心,在读者的印象中,好像这是反面角色的描写。也许,作者认为这是客观描写,但不能反映那个时代中国农家女子的普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