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跟公司提出离职。
对于我来说,既然答应阿杜到上海,而且也先行注入了部分资金,这基本上表明了我的决心。那个教学点从4月起正式转入到阿杜名下,如果三月底我能到上海,就意味着可以保住原晚托班部分生源,起步就相对来说容易得多,否则,整个教学点会空置一个月,而且起步会变得困难。
那么,当前的任务就是能够迅速的办理离职手续。
公司没有让我立即离开,限时一个月。
这在预料之中。
限时一个月公司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觉得我决定太突然,或者叫草率,给我时间让我能更加充分的思考清楚;二是工作需要,手头已经安排有四月份的出差任务。
怎么办?基本的职业素养告诉我,上海那边纵然有天急的事儿,这边也得妥帖的把剩下的事情做好。
然后是公司各层领导谈话,有意留人。
先是部门直属领导谈话,聊了很多,核心意思是,我做的这个决定欠考虑,这个事情太不靠谱,不同意离职,给一个月的时间考虑,并对我提出离职的这件事情保密。
我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用脑子在思考问题,而是用情感,有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意思:你不看好我,不让我去做这件事情,我还偏要去做给你看。内心的想法其实是很小孩子气、很不成熟的。这也为到上海之后的及其不顺利埋下了一个重磅炸弹。
想在回想起来直属领导给我提出来的几个问题,还是非常有见地的。
领导问:“你是想去做一份工作,还是做一份事业?”
这个问题我想都没想,答曰:事业。既然是事业,得有个初步的规划吧,没有。
“你的市场基数够不够大?是否能够支撑你去做一份事业?”
“能!”
其实,我就去过一次上海,前后呆了四个小时,没有上海的任何行业背景知识。
“跨行业,丢掉你这几年的行业积累是否值得?”
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搭话,但后来有仔细想过,我在早期阅读领域这几年的积累还是要保持下去,怎么样保持下去呢?做好习惯的同时,可以开一门阅读课,把这几年对于阅读的思考进行理论实践。当时想得倒是挺好,但事实上压根就不那么回事儿,这个后面我会详细的说道。
直属领导谈完话,说这事儿先全公司保密。这话其实让我犹豫了,心里想,或者这一个月还真有什么事情发生。
就在这个谈话结束的第二天,晚上下班之后我在公司整理资料。
这时候研发部有位同事过来问我:“你要辞职了啊?”
“……”领导不是说保密吗?怎么其他部门的都知道了?在玩儿我吗?当时觉得这领导可真……还是怨我太天真吧。
待无可恋了。
第二天一早就跟直属领导说我工作交接的事情,然后确定人选就开始执行了。
后来得知的消息是,我离职的事情直属领导知道,人事主管知道,分管副总知道,并且达成协议是要保密的。然后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研发部的主管知道了,而且直接把这事情告诉老总了,据说老总直接批判了我的直属领导和分管副总,说这人得留下。
插播一下我们公司的大致情况:五六十人左右的中小型公司,人际关系简单、氛围宽松融洽,相互之间称同学,部门内部以师姐、师兄相称。即使是如此简单的公司文化,却仍旧有办公室政治,暗流涌动,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紧接着是分管副总谈话,核心内容是预计我去上海之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究竟是在做什么事情?”
“是否能搞定服务对象?”
“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准备?”
不得不说这几个问题,是我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也不得不说,过来人的意见,在你决策的时候,都值得认真对待,并仔细思考。
我当时对这几个问题的解释是,创业当然有困难,但是问题也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很显然,这只是一个鸡汤式的自我安慰,没有半点说服力。
最后副总问了我一个问题:是否已经决定了要去上海?
我很真诚的告诉她,现在我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被推着往前走的,而且上海那边的进展比公司这边快。
分管副总跟我分享了她对于创业,和在组织内部工作的感受,认为创业要面对一大推的琐事,而在组织内部只用管好自己的事情,相比说来,她更愿意待在组织内部,人活得会轻松一些。对于这点,我现在才有深刻的感受。
然后是老总找我谈话。
他没有说我离职这个事情,也没有谈我目前的工作,说了两句话:
“如果你是带着某种情绪做的决定,不仅对你自己不负责任,对你朋友也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有必要出去散散心,看看风景,放松放松。”
字字戳心。
在四月初出差之前,一个中午老板请我出去吃饭,只是随意的聊聊。又一次提到让我出去散散心,可能其中的某一刻他有想过带我去丹麦的,可能觉得时间和这种做法都不合适,所以最终没有。
如果当初老板给我放了一个特别的假,或者自己在这种决定的重要关头,能够给自己放个假,或许,你也看不到我在这里叨逼叨的说什么不靠谱的创业了。
直属领导、分管副总、老板,每个人的视野不一样,看到的问题不一样,采用的策略不一样。视野越宽,经历越多,越能看到问题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