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报了开大的书法课。
其实,那个时候我正与颜真卿的勤礼碑纠缠。诚意十足,同样的字帖我买了两本,一本放城里,一本放乡下,决心走到哪写到哪,通临勤礼碑。
可越临越觉得难,笔根本不听自己的使唤,眼睛盯着帖子上的字,脑子使劲记下它的模样,可下笔写出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怨纸、怨笔、怨墨最后怨自己。
一位爱好书法的朋友指点我:先练笔法,从练基本功开始,练控笔,练笔画,不急着通临,一个个字拿来琢磨。
于是我又瞎琢磨了几个月,拆下字帖单字临摹。直到开大开学。
开学后才知道,给我们上课的蒋老师教的是欧楷。
我看过欧楷字帖,如九成宫等,很不错的字。只是与颜体的横轻竖重,笔力雄浑圆厚不同,欧楷以方为主,中宫收紧,笔力凝聚,严谨工整。
我爱泛滥,一时难以取舍。前期上课半天写老师教的欧楷字,回家又练勤礼碑。可时间总是零零碎碎不够用,两者兼顾两样都学不好。
开大老师教的是我想学的,都是非常基础又实用的书写常识。每堂课老师先讲解某个笔画的书写要点,然后贴出一张自己写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字,叫我们临。
看似简单的笔画,处处暗藏玄机,每个字每一笔都需要反复揣摩:起笔用藏锋还是逆锋?收笔回还是不回?何时铺毫何时提笔?等等等等。很多细微之处见高低。
老师教得用心,我不花时间用心去学,进步不大。于是后期我决定暂时放下颜体,安心跟老师写欧体。
开始时老师看到我写的字,总说有颜体的影子。看来前几个月的临摹也不全是无用功,除了学到颜体的一点皮毛外,至少拿笔的手不会那么抖了。
可笔画的基本功没练好,总想“眼到即手到”是不可能的。看到眼前的字,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候听老师分解笔画的起承转回、轻重缓急等各个要点很是受益。
跟着蒋老师学了十几节课,放平心态像小学生一样从横竖撇捺开始,一笔一画地学。这位老师不仅教我们常规的知识点,也会分享一些自己揣摩出来的独到的见解。
临近期末,自己觉得是一个新起点。对每一个落笔收笔都有了更好的期待。
当一滴墨在宣纸上慢慢地晕染开时,心也跟着融化,每天心甘情愿地被虐,看来这回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