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蕾塔个案
背景:洛蕾塔是一个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此个案是罗杰斯于1958年夏天做的一次观摩性面询。
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保留完整记录的一个案例,其他心理治疗都较少的详细记录个案资料;
第二,将来访者中心疗法应用于已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一个具体案例。
内容:
洛蕾塔从她的角度解释了此前她在费尔德博士的面询结束时的想法。
洛蕾塔探讨了自己对换病房的想法,进而转移到她能够信任他人吗。
谈话过程中,洛蕾塔听到一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的尖叫声并对此表现出忧虑和困惑。
洛蕾塔描述了她在医院洗衣房工作室她的膝盖发痒和空气中有电流的奇怪感觉。
随着谈话的深入,洛蕾塔开始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肯定。
分析
这次面询记录稿中,洛蕾塔表述有218行,罗杰斯只有131行,相比其他治疗师,罗杰斯是说的最少的一位,在整个面询过程中,罗杰斯一直在传递同一个信息-表示他理解洛蕾塔说的话。他全程表现出积极的回应,通过对洛蕾塔不同想法的理解和坦诚,最终使得洛蕾塔表现出了积极的自我肯定。
当我读完这个案例的文字稿后,我发现罗杰斯全程并没有表达个人的评价和想法,而是通过大量的“嗯”和信息确认来表达理解与共情,通过认真的倾听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最后达到沟通的目的,而大部分人都无法有效实现沟通的目的,归其原因——无法真正理解对方。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个朋友说出自己的倒霉遭遇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主观判断,你当初为什么不这样或那样做呢?你那样做是不对的。。。。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自恋反应,我的想法是对的,我是好的,如果不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就是错的,这种沟通表达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鸡同鸭讲,不欢而散。
为什么我们无法做到坦诚的理解并共情呢?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假设是:人与人是平等的,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
在这种理念下,来访者和治疗师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来说也是一样的,罗杰斯没有丝毫的权威和高高在上,放下外在评价的自我,认真聆听内在自我的声音,既然是要帮助对方寻找自我成长的动力,治疗师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该扮演的是一面镜子,将来访者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感受完整的展示出来,同时治疗师也应该是一个容器,将来访者的想法和情感承接住,来访者和治疗师就是篮球投手和篮框,你投出的球我全部都接住。
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比喻每个人的生命体就像是一个能量球,在向外伸展能量触角的过程中,如果被看见就会转化为生能量,如果被忽视就会转化为死能量,洛蕾塔的生命能量触角在伸展过程中被罗杰斯一一接住,因此这股能量就转化为生命力—— 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
这种平等的共情方式也适用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很容易站在更强势的一方,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进行主观评判和意见指导,孩子作为弱势的一方无法被平等对待,更不要说被理解、被接纳,大人只有蹲下来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才能真切的以孩子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在我的工作中,我们作为产品专家也容易对客户展现一种“你什么都不懂”的身份优越感,所以我们很容易打断客户的讲话,情绪也容易被“这你都不懂”的评价而激发起来,这种不平等的沟通方式很容易让客户失去对我们的耐心和信任,最后的销售业绩和工作效率无法提高。
从这个案例中,我学习到与人沟通,首先要与对方保持平等的沟通,善于倾听,少一些主观评价,多一些理解认同和共鸣,对对方给予积极的回应,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才能实现沟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