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人自古重德好义,明朝以来建有大大小小众多万福公,收葬历代很多无主的尸骸,每家每户都会在时年八节进行祭拜。这些万福公,有的体现铜山人乐善好施,有的写满人世间酸痛悲楚,其中有三个古老的万福公,则见证了铜山与台湾深远的历史渊源。
来自白马翻沙万福公的考古发现
白马翻沙万福公是铜山最古老的万福公,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中叶。周德兴建铜山所城后,随着时间推移,人丁逐渐繁衍,一些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当时常有无主尸骸,或暴露于野,或漂流海上,或家贫无葬,令人触目凄怆。万历十二年(1584),署南路参将都司金忠齐到铜山巡视,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依据明朝厉坛建设制度,兴建一批义冢,在铜山城外的“马銮埔”建一个规模较大的义冢,铜山城东门外的“东流”海滨和西门外观音亭山也建有两个义冢,威峰山北麓和五里亭后面相继建成两个万福公墓,同时开展春秋两祭,特别是每年七月十五的“抢孤筵”尤为隆重。风动石景区的碑廊里收有一块从马銮村迁移过来的《都司金记》碑,记载了金忠齐建义冢这一“泽及枯骨”的高义之举。
清朝初期复界后,铜山民众把部分埋在观音亭山义冢的骨骸用金斗瓮装起来移到威峰山北麓万福公墓这边。相传这里最早有一块象猪头的巨石,地理先生称此地为“猪穴”。当年一户陈姓人家本要做自家风水,地理先生建议“猪每天都要吃,单靠一户恐怕养不好,要万人养才行”。于是陈姓人家风水移到别处,这里则建成万福公。后来一个叫杨开文的赣州地理先生来到这里,又指点“猪无食不肥”,要在此地凿砌一个猪槽,香火才能旺盛。“猪槽”建成后,这个万福公香火果真开始兴旺起来。相传猪槽公非常灵,城内城外很多养猪户都来祀拜,保佑自家养的猪能够膘肥体壮。1973年,威峰山北麓山脚下建长途汽车站,这座有四百年历史的万福公于是迁移到两里之外的大澳白马翻沙,由铜山民众和台胞捐资建成一座新的万福公庙。一进万福公大门,就可以看到两块惟妙惟俏的马石。古时候这一带漫山遍野尽是洁白细沙,每当秋风刮起,细沙缠绕着两块马石盘旋飞舞,人们称这里为“白马翻沙”。新的万福公保留了原有的“猪槽公”,现在铜陵已经没有在家里养猪的习惯了,但民众依然崇祀猪槽公,香火兴旺不衰。
白马翻沙万福公与台湾的历史有什么渊源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福建师范大学林观得教授提出“东山陆桥”理论引起学术界轰动,他认为在一万多年以前,台湾海峡还是陆地,有一条陆桥从东山岛附近经台湾浅滩,转澎湖列岛至台南,这是古人类和古生物从大陆迁徙台湾的通道。但在当时,这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没有实物的依据。1986年,正在建设中的华福酒店工地挖出了很多骨头和化石(该工地和恩波寺之间就是明代观音亭山漏泽园旧址)。县文物工作者孙英龙、陈立群等人就经常去工地勘察,认真收集动物化石。1987年1月的一天,华福酒店工地负责收尸骸的“土公”许财木上交两包骨头化石,经初步鉴定,认为其中有可能有人类化石,省市文物部门高度重视,马上把这些化石送到北京鉴定。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尤玉柱和张振标鉴定,再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贾兰坡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旧石器考古学家克拉克教授审核,其中一块化石属于晚期智人的右侧肱骨,即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距今一万年左右,命名为“东山人”。“东山人”的发现一下子把福建人类历史从七千年推前至一万年。
华福酒店建设工地出土的尸骸骨头全部移置白马翻沙万福公。从1987年开始,这里就热闹起来了,常常有各级考古人员来这里考古,他们又在这里找到很多象、鹿、犀牛等古动物化石,经两岸专家鉴定和台湾考古出土的古哺乳动物非常相似,属于同一个动物群。“东山人”遗骨化石和古动物化石的考古发现,为古人类、古动物从大陆经“东山陆桥”迁徙到台湾宝岛提供科学依据。
翠云宫万福公诉说的四命妈悲剧
翠云宫万福公与台湾历史的渊源,缘于庙里“四命妈祠”背后铜山班兵家庭的悲惨故事。清朝平定台湾后,康熙二十五年(1686)开始实行班兵制度,规定戍台兵丁不得用台民,只在福建、广东两省选调“年力精壮,有身家”的兵丁,又不许携带妻室,每期三年,轮换戍守,目的在于防备戍台兵丁“岁久各立家业,恐意外致生他变”。雍正四年(1726)十月,家在铜山澳路街的李斌光被抽丁到台南安平当班兵。看着妻子吴碧娘和三个幼儿,想着一别要三年,他心里一阵难受,这三年妻儿生活怎么办?他拜托好友陈永春帮忙照顾妻子儿女。陈永春是仁义之人,满口答应。李斌光放心去台湾了,铜山这里陈永春每到月中,都会送来粮米及日常用品,东西他都是放在门口,从不进门去。碰到吴碧娘有事情,他也是站在门外询问,从不擅自入内。次年,铜山遇到百年一遇的岁荒,米价高翻,“斗米钱二百文”。据史书载,当时饿死很多民众。灾情越来越严重,但陈永春每月米物仍然按时送来,这时穷的叮当响的邻居们不禁眼红妒忌起来,就诽谤他们必有奸情。吴碧娘耳闻这些风言风语,没地方申诉,为洗清白,谢绝陈永春的济助,这样一来,日子变得非常窘迫,三个幼儿经常饿得嗷嗷大哭,吴碧娘有时也几天没进米水,实在无路可走,她决心一死以证清白!七月十八日深夜,天气非常闷热,她望着三个熟睡的儿女,欲哭已无泪,一咬牙把二男一女投入自家井中,随后自己也从容跳下井里。
这个悲剧因涉及戍台将士家属,惊动了朝廷,雍正皇帝下诏要求查办清楚。漳浦县官不敢怠慢,赶紧带几个衙役急往铜山验理,没想船至大桑屿,海上突起狂风大浪,瞬间倾翻,县官和衙役都溺死大海。这个案件促使雍正皇帝颁诏“每年每季加赠俸银”供戍台班兵家属,也让漳浦县感到管理铜山不便,奏请朝廷批准,把铜山划给诏安县管辖。相传吴碧娘含冤投井后,英魂不散,经常显灵,特别是哪家小孩生病了,只要家人带饭菜到她显灵的地方拜拜,小孩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铜山民众把历年在台澎殉难的班兵尸骨运回来,在南门下寮建一个义冢集中埋葬,并在大众祠的旧址上扩建为义勇祠,奉祀殉难的铜山班兵亡灵神主,让义勇灵魂永远瞩望着他们戍守捐躯的海峡对岸。此时,铜山民众没有忘记吴碧娘这个苦难的班兵家属,就在义勇祠东殿建“四命妈祠”,称为“翠云宫”,塑造一个妇人怀抱二儿一女的坐像,以祭祀和仰念吴碧娘的贞节烈举。后来下寮义冢戍台班兵的遗骸迁移到演武亭万福公。民国29年(1940),东山县国民政府“破除迷信”,翠云宫神像尽焚,庙祠破败。1963年修建南门海堤时,义勇祠拆除,仅留下后殿一截遗址。民众又将这一截遗址建成一小祠,墙壁上仍然嵌贴着那块“义勇祠”匾额,祠里依然保留“四命妈”坛位。
民国年间,东安善堂堂长何照吾主持重修在今工业路、南门沙湾的露天万福公,后来又在这个万福公墓址上建设了一座新的翠云宫万福公,历经几次修缮,专门建设一间“四命妈祠”,同样塑造妇人怀抱二儿一女的坐像。今天,当你漫步在南门海堤,南门湾片区正在拆迁,旧民房都拆掉了,只留下海堤边上小小的“义勇祠”,显得那么突出,这是海岛人民不会忘记那些戍守祖国宝岛而捐躯的班兵英灵啊!沿着南门海堤直走,不远处就是新翠云宫万福公,正面大殿是地藏王殿,匾额镌题“翠云宫”。左边是“万福公祠”。右边有“烈贞节孝祠”和“粤女祠”,“烈贞节孝祠”的门联“烈贞节孝美名扬海岛,淑慎诚朴榘范示人间”,祠内的龛联“烈贞闾里芳名永在,节义乾坤懿范长存”,这都是铜山民众对“四命妈”吴碧娘贞节风范的敬仰和传颂,在“四命妈”拜台上时时都有人们供奉的鲜花和清茶。
戍台将士英灵魂归演武亭万福公
演武亭万福公是最能见证铜山与台湾历史渊源的万福公。演武亭为铜山第二个军事操演场所,由当时镇铜参将任文龙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历史上,这个万福公曾是铜山最大的万福公,明朝时期,铜山军民为保卫海疆,多次与入侵的番寇、海盗浴血奋战而阵亡的将士最后都葬于此;永历年间,铜山子弟随郑成功入台驱逐荷兰番寇,在收复和驻守台湾而壮烈牺牲的铜山子弟遗骸也由乡人陆续移返故里,终归于此;铜山复界后,面对遍地枯骨,亲疏难辨,只得收葬于此;而最令人震撼的是清朝时期实行二百余年的“班兵”制,先后共有四万余东山壮丁轮班戍守台澎,那些殉难的班兵最终也全部归魂于此。
民国初期,演武亭万福公的墓葬范围达到最好峰,几乎覆盖到演武亭西面的上坑整片山野。解放后,随着城区不断外扩,上坑这里建设粮食复制品厂和绳缆一厂、二厂,周边也逐渐成为居民区,演武亭万福公范围就只剩下现在这个200多平方米,长眠着历年戍守台澎殉难的班兵将士公墓群。公墓群现存有130多通,大部分墓碑上刻有姓名,还有的墓碑分别镌刻“遗失”、“八名同归”、“十九人遗失姓名”等字样。铜山民众自古敬仰戍台将士的英灵,在这片公墓群上修建了“万福公祠”,祠内尚存有一块清朝道光十四年立的“万善”碑;民间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崇祀戍台将士英灵的文化习俗,每家每户在每年清明节、七月十五都会来这里祭祀英灵;每当家里要建新房子、子女婚嫁、拜天公等大事,民众也会先来告知英灵,这种习俗至今依然保留。
新时期,演武亭万福公做为重要的涉台文物古迹,成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201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进一步修缮,显得简朴整洁、庄严肃穆。在戍台班兵将士公墓群前面建有新的“万福公祠”,分设“万福公”和“孤魂公”灵坛,“万福公”奉祀戍台班兵将士亡灵;“孤魂公”奉祀那些无嗣无后的孤魂野鬼。在“万福公祠”东边有一座“贵人公”祠,神案桌上供奉着几尊身披战甲的将官神像,神案下有一块由民国海军陆战队营长萨君泰敬建的“万善同归”石碑,相传这里原是一座合葬冢,埋葬着民国十三年驻防东山的海军炮兵亡灵,长期以来铜山民间都称此墓为贵人公,1996年东山民众把贵人公墓修建为“贵人公”祠。在“贵人公”祠左侧是一面五米多高、二十几米长的清朝初期建筑——演武亭照壁,这正是见证演武亭历史的唯一宝贵文物。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戍台将士墓越来越得到重视,经过修缮,祠前建有宽敞的大埕,花香鸟语,绿树成荫。戍台将士墓边有一棵古老高大的朴树,这是东山岛上的家乡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绿阔叶树。人们喜欢在村口、庙前以及山坡上种朴树,因为他的气质就如他的名字一样朴实无华,又显得苍劲威武,这不正是长眠于此的戍台将士英雄气概的写照么!
铜山,一个从史前就与台湾有渊源关系的军事重镇,明朝以来形成了众多与台湾相同的文化习俗,仅崇祀万福公一项,就足以见证其历史渊源有多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