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凋落,是为结果。
国家的双减政策,是为了什么?我只想到四个字“否极泰来”。
近几年,中高考录取分数一路高歌猛进,大家为了挤进所谓的名校,几乎是削尖了脑袋,上从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学子们更是囊括正倒数第一之间的所有数字,家长紧缩裤腰带,孩子疲于奔波,也要报上各类文化课辅导班。大城市的孩子不花个十几万都过不完暑假,就连咱们这样的小城镇,孩子的一个暑假也要万儿八千。宝妈心里苦,不得不跟上,就怕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输了,都输了········
我们一路高喊素质教育36年,但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中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却只占总人口的3%。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国民整体素质却不高。这好像与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热自相矛盾。其实呢,我们的教育看似蓬勃发展,却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与严格的约束机制和内部发展模式,产生自我路径的锁定与依赖,最终形成“有增长,无发展”的病态。
2020年河北省百余名考生高考成绩在700分以上,然而考700分也不一定能上清华北大了。我们高密一中6年前53分的录取线到今年飙升到57分,这个分数后面是大量的课外培训班。拼成绩、拼学校、拼培训班的背后,是拼家长、拼资源;刷分,在今天愈演愈烈。而有机会离开这条赛道的人,有机会选择其他教育类型的人,例如让孩子就读国际班,则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现在社会的局面是,各行业尤其是一线制造业出现“用工荒”。基层工人缺乏,创新型顶端人才就更少,多得是有分数无技能的孩子。社会上的教育热与成才率成反比。孩子学习不想努力,家长拼钱跟上,希望孩子活得轻松;结果是很多人不务实不吃苦,选择啃老宅家;名校高材生争相当网红,涉足审丑行业,娱乐行业空前繁荣,网红的无底线操作,明星的光环让孩子丧失斗志,只想走捷径。
制造了焦虑,就有迎合焦虑者。近年来,教培行业的爆炸式扩张,资本的大量涌入,乱象丛生。这种现象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连锁后果,这从近来的社会舆论和新闻事件中不难察觉。
这个世界的躁音太多,家长焦虑,孩子迷茫。家长的定力是孩子稳定发展的后盾,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没有长远的目标,没法静下来细思所学所得,这样的成长必然动荡不安。
所谓触底反弹,否极泰来,双减政策的降温,希望孩子们能有个正向、阳光、多方面、多能量的成长。果子成熟,就会有秋的凋零,这个清醒最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