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候很强大,强大到几十年间就可以让这个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人有时候很脆弱,脆弱到无法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养育他们的过程中做的不恰当的地方,脆弱到无法承受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想要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我在咨询中听到过很多这样的养育者:
当孩子们尝试跟他们沟通童年某个事情中的感受时和期待时,养育者要么说“那都过去了,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要么说“你记错了吧,我不记得有这回事啊!”,要么说“你知道我们那个时候有多辛苦嘛,遭了多少罪,给你好吃的,好喝的……”,原本想跟养育者好好沟通一番,解开心里的心结,结果越沟通,心里堵的越厉害,愤怒、羞耻、失望、难过、愧疚、内疚、羞愧、无力、无助等错综复杂的情绪裹挟着这些试图沟通的人们。
“既然沟通这么痛苦,那以后就关闭心门再也别沟通了吧!”,从此心门关闭,关系里的情感连接切断了,跟养育者之间越来越疏远,最后还要被长辈们指责不懂事,不孝顺,不明事理。
这样的沟通太常见了,常见到养育者们从来不觉得这样的回应有什么不妥,甚至有些人还觉得自己特别明事理,有好好在跟孩子们沟通呢。
你说这样的养育者不爱孩子吗?
不,
他们爱,
他们省吃俭用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
他们希望孩子坚强、勇敢,所以给孩子不断的讲道理,期待能够鼓舞到孩子们,
他们希望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付出、辛劳,
他们非常恐惧在孩子们心目中的权威形象被颠覆了,从而不再被尊重。
可他们忘了,爱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回应和连接。
可又怎么能怪他们呢?
也许大部分的养育者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都是情感上被忽视或者被暴力对待的,
他们怎么可能知道要怎么在情感上回应孩子,
在情感上跟孩子有更多连接,
在情感上给孩子更多支持。
于是,
悲剧代代相传,
除非有人开始意识到这样的恶性循环,
有意识的去觉察自我,
修正内心的一些体验,
改变一些固化的念头,
调整外在的行为,
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养育孩子。
但这很难,
因为这个人得开始面对自己,
认清自己,
探索自己,
理解自己,
然后构建健康、亲密的关系,
一代影响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