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叫我来巡山/我把人间转一转/打起我的鼓/敲起我的锣/生活充满节奏感……”欢快的旋律,信手拈来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感觉,赢得了众多人的青睐,原因可能就在于歌曲所传递出的清新的气息:让生活充满节奏感!
歌曲、乐器、机器甚至脉搏都有其特定的节奏,一旦紊乱,音乐就会走调、工厂可能瘫痪,连生命都会戛然而止,如此看来,生活本身也应有其节奏感,那么作为生活的主人,我们该如何定位这种节奏,这种节奏感指的又是什么?
印度电影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特点,主人公与大批群众动辄集体舞蹈歌唱,对此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印象电影哪都好,就这一点受不了。
而在我看来,这些占据电影情节的欢腾画面丝毫不显得多余,它们很多出现在影片的关键阶段,不但可以缓解和松弛大家的观影情绪,更是在传递着苦中作乐的价值观。
比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猴神送小穆尼回家的艰难时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贾巴尔与女友最终如愿走到一起的不易,《我的名字叫可汗》中人们自发组织在教堂以演讲的方式来怀念逝去的亲人,企望以此与他们的心贴得更近……这些集体舞蹈歌唱的画面意在表达着一抹苦难时的温情与感动,一份欢快的坚定和自信,一种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决心!而这又何尝不是生活的节奏感的所在?
大冰的书中提到,丽江最好玩的季节并非夏季,而是冬季。每年初冬,大冰书中那些可爱的朋友们,便集体变身逗B,如冬笋般从地下钻出来,玩着各种儿时的游戏,老鹰抓小鸡,丟手绢。或在青石板街上,几人排成一列纵队傻子似的齐步走,前边的领队高喊着:“一,二,三,四!”后面的依次回应着:“A,B,C,D!”。。。
他们旁若无人地释放着与生俱来的天性,并非游手好闲,而是背后都有着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无所顾忌的表面下都有着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于越南战争枪林弹雨中奇迹般幸存的老兵;命运多舛却一直心怀梦想的老谢;出身坎坷,曾周折于滇缅战乱,只想要唱一辈子歌的阿明;工程师出身,却独身走遍新西兰的小S等等。
我向往这样不羁的人生,但始终无法体会,也不可能体会孩子气的他们玩老鹰抓小鸡时内心的舒展与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激,那是一种经历了所有,依然选择最美姿态前行的从容和洒脱,他们不在意外人的评价与眼光,生活充满着满满的节奏感!
反观我自己刚开始跑步时的纠结,因没有运动衣而不肯开始;买上了运动衣,鞋似乎又不合适;穿戴都OK,又觉得手机记步太沉,想买块运动手表,原以为这是为跑步增添节奏感,实则却是因不想开始而找的各种理由。
开始写作之前,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在社交圈上瞎BB一片,显示自己的渊博,待写长文时,才发现那种碎片式的表达所形成的碎片思维对写作本身有多么不利,常常是好几个小时才磨出一篇,原以为我是在增添生活的节奏感,而其实只是在刷着可怜的存在感!
到底什么是生活的节奏感?它不是行动之前的造作,也不是廉价存在感的泛滥。它是在痛苦中萃取快乐,在悲观中享受乐观,在行走中沟通内我的生命的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