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马基雅维利的“君恶即国徳”思想以后,后来的政治家哲学家们终于不用再苦心孤诣为君权政治之恶包装虚饰,可以公然承认君权政治的恶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恶是为集体谋取福利的基础。
在这种名义下,一个国王对内有限的压榨民众财富固然合理,对外以无限的战争侵略他国掠取财货也成了极大的功劳。大航海时代的公然侵略,劫掠,殖民,都是建立在马基雅维利的这种思想基础上的。以后,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就成了今日普遍的认知:“政治是必要的恶”。
君权政治之恶得以正名,下一步,自然就到了普通人的“恶”应该得到正名。这个过程,可以叫做“自上而下”的思想革命。不经过这一步,个体的私恶不能得到正名,生产力就不能得到更大限度的释放,马克思笔下所谓的剥削就不能合理,科技更不会快速进步。也就不可能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有后来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和如今的信息革命。乃至于未来的人工智能革命。人类社会整体性的历史进步,不是依靠个别人,一定是绝大数人参与其中时,才能实现的。
简单讲,曼德维尔的思想,主要是五个字:“私恶即公德”。比如说贪婪,这在个人是一种私恶,饱受人们的批评。但是,一个人要想满足这种贪婪,他就必须找到科学的方法去高效生产,必须整合人力帮助他去发展财富,以实现他的贪婪。这样,在无形之中,他就推进了科技的发展和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推进文明的变革。这就是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德”。
这种思想在亚当斯密的笔下,就变成了社会中的个人在努力创造财富,发明创造时,他并没有想到要为社会做出多么大的贡献,然而,通过他的创造,又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的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他的出发点本来是为私,但是结果不仅自己受益,整个社会也因此受益。从这个角度,曼德维尔就找到了为人性私恶正名的理由。人的懒惰,自私,贪婪,好色,虚伪,无耻……等等,在不违反法律和公德的前提下,为自身谋福利不仅不能批评,反而是应该得到鼓励和承认的“公德”行为。
从这里开始,后来的思想家们把人类的道德划分为“公德”和“私德”两种。再进一步,就推动了后来的自由主义思潮。自由主义运动的基础,正是建立在“私德”自由的前提下的。这个私德继续发展,就形成了个人权利。今日的人权运动,比如自由恋爱,自由性爱,同性恋,纹身以及大范围的改造自己的身体,乃至于变性都成了人权的范围。追根溯源,正在于这些行为仅仅是个人私德,与公众道德无关。而其起点,正是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德”思想,我从《蜜蜂的寓言》中体会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