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分,这本书这么硬核,居然是豆瓣外国小说top100之No.1
《卡拉马佐夫兄弟》:”偶合家庭“的罪与罚
近些年,社会学界流行一个概念叫“原生家庭”,说的是一个人成年以后的生活,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受着在其中长大的那个家庭的影响。如果原生家庭和睦,孩子长大后就会自信满满、生活如意;如果原生家庭不和谐,在其中长大的成员,往往就性格乖悖、命运多舛。
原生家庭没能给孩子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在自己的伴侣身上寻找。两个年轻人在组建自己小家庭时,各自原生家庭的很多行为模式也会被带到新家庭。所以,在解决新生小家庭的问题时,心理治疗师就会去原生家庭那里找病根。
这个概念虽然是新近流行起来的,但它说中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本质特征:家庭的伤痕是可以被传承的。那么,是不是一个人注定要接受原生家庭的这种精神方面的遗传基因,就不能克服呢?
不是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行为不自觉就会接续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如果知道了原生家庭的问题,还是可以有意识避免和克服的。当然,这种与天性所做的斗争,是注定艰难的。无论中外,概莫能外。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以一个充满了罪恶基因的原生家庭为背景,反映了沉浸在原生家庭邪恶天性中的兄弟三人的挣扎与无奈。
这本书我以前读过,但没有读完。里面冗长深奥的对话(几乎每个人的对话都像是在做论文),当事人在精神偏激狭邪状态中挣扎的状态,都使得阅读这本书很难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所以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我半途而废。
今年双十一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不知是不是有出版社运作的因素,豆瓣上对这本书的评分居然是9.7;在豆瓣外国小说排行榜中,居然是No.1 !
这样,我下定决心,再次捧读这本书,决心把它读完。原拟双十一,也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纪念日分享的,没想到一直拖到今天才最后完成。这本书确实是太厚重了:不仅是近一千页、近70万字的物理体量,其内容也是过于繁杂,导致我通读完一遍,还是有些不知所云,只好再读一遍。通读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这部书的确是太伟大了!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上,都称得上是一流的巨著。
作家不幸读者幸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很不幸。
1821年11月11日,他出生在莫斯科。他的父亲是个医生,家里有一些田产,也有农奴。可能他父亲脾气暴躁、酗酒滋事,竟然在1839年,也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18岁那年,被农奴殴打致死。——他有可能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老卡拉马佐夫的原型。
183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43年毕业,工作一年之后,就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5年发表中篇处女作《穷人》,受到别林斯基等人的高度评价。184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双重人格》(1846)、《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等。1840年代末,他因参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于1849年被捕,判死刑。临刑前改为流放、苦役,刑满后在西伯利亚当兵。1859年获准回彼得堡。
1850年代末到1860年代初,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 (1861)、长篇纪实小说《死屋手记》(1861—1862)等。1860年代中后期和1870年代,他创作甚丰,主要作品有五部长编小说:《罪与罚》(1866)、《白痴》(1868)、《群魔》(1872)、《卡拉玛佐夫兄弟》(1879—1880)等。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现在我们看到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作家计划写的两部长篇之一,但因为1881年2月他病逝于彼得堡,另一部未能完成。但这一部情节也很完整了。
这些作品给他带来世界声誉,20世纪以来,他的影响几乎可与托尔斯泰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深刻而又独特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俄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畸形的城市生活,具有巨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高尔基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伟大的天才”,并认为“就表现力而言,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状态,简直可以说是高度紧张的一生。他一生都在与贫穷作斗争。被流放做苦役,过了十年的“死屋”生活。他患有癫痫病,而且还是个赌徒。他写书主要是还债。经常预支了稿费,花完了钱就急急忙忙写书。这些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时刻会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压抑感。艺术的巨大张力,来源于作家本人充满悲剧的生活。
一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
《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主体是一桩谋杀案,而且是弑父案。案件发生在农奴制改革后外省县城里的一个的地主家庭——卡拉马佐夫家。
老父亲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年轻时是一个寄人篱下的食客,常常扮演小丑的角色。为了谋求财产和地位,曾两次结婚。两个妻子相继去世后,他根本不履行抚养三个儿子的义务,把他们交给亲戚们带大。他生活糜烂,自私贪婪,曾经酒后奸污了疯女子黎萨维塔,致使其怀孕。
黎萨维塔在临产之际爬到他家,生下来一个男孩后死去。这个男孩就由卡拉马佐夫的仆人抚养大,取名斯乜尔加科夫。斯乜尔加科夫长大后,就成为卡拉马佐夫家的厨子,而且受到老卡拉马佐夫的信任。
故事开始的时候,卡拉马佐夫已进入晚年,已经是县城里的富裕地主和高利贷者了。起因是卡拉马佐夫的长子德米特里,一个退伍军官,来向卡拉马佐夫索要母亲留下的财产。他有个未婚妻未婚妻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但来到县城之后,他却爱上了县城里的妓女格蕾莘卡。而老卡拉马佐夫也在追求格蕾莘卡。就这样,为了财产和女人,德米特里与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扬言要杀掉父亲。
二儿子伊万是作为父兄之间的调解人来到县城的。但在调解期间,他居然和哥哥的未婚妻暗中互相爱慕。伊凡和他哥哥不同,他崇尚理智,力求理解生活的意义,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认为现存的社会秩序不合理,但对改造世界持悲观态度。他虽然经受着没有信仰的痛苦,把人人可以为所欲为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对父兄之间的矛盾听之任之,把他们比作两条相互撕咬的爬虫。
三儿子阿辽沙纯洁,善良,为了摆脱世俗仇恨和追求爱的理想,当了见习修士。他被大家信任和喜爱。他爱所有的人,尽力劝慰由于情欲而处于疯狂状态的父亲和哥哥。
一开始,他们约着在德高望重的长老佐西马神父这里进行调停,但被老卡拉马佐夫搞成一场闹剧。德米特里企图向父亲索取三千卢布,偿还他欠未婚妻的一笔钱,这样就可以抛弃她了。他知道父亲准备了一个三千卢布的信封,准备送给格蕾莘卡。
这天晚上,他发现格蕾莘卡不在家,就到父亲那里去找她,发现格蕾莘卡并不在这里。他看到父亲,虽然怒火万丈,但他克制住自己,没有伤害他。翻墙离开时,他被仆人格里果利发现,便顺手用铜杵打昏了格里果利。
德米特里以为仆人已死,便匆匆离去。他打听到格蕾莘卡和她过去的情人到莫克罗耶的酒馆去了。因为他对格蕾莘卡的爱情已经绝望,加上以为自己杀了人,便打算到莫克罗耶和格蕾莘卡见一面后自杀。
不料,格蕾莘卡对她过去的情人非常失望,因为他来找她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为了钱。她一见德米特里,便宣布将永远爱他,将自己过去的情人撵走。德米特里被她的爱情所陶醉。
这时,县警察局长和法官赶到莫克罗耶,指控德米持里有杀父之罪,并逮捕了他。在庭审时,各种证据非常确凿地指向德米特里杀死了他的父亲。但是,三儿子阿辽沙虽然知道大哥人性格暴躁,也恨不得杀了父亲,但相信他不可能真的杀死父亲,所以也展开调查。
二儿子伊万起初相信是德米特里杀死了父亲,但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他向斯乜尔加科夫了解到真相:实际上是斯乜尔加科夫杀死了老卡拉马佐夫。
斯乜尔加科夫预见到德米特里和他父亲的剧烈冲突不可避免,性情暴烈的德米特里甚至多次扬言要杀死父亲,于是他也设下圈套。他提前假装癫痫发作,一直在暗中观察卡拉马佐夫一家的动向。那天晚上,德米特里打伤格里果利离开后,他进屋打死了了卡拉马佐夫,窃取了老卡拉马佐夫为格蕾莘卡准备好的三千卢布,嫁祸于德米特里。因为他一直有癫痫病,提前几天布局装病,所以没有人怀疑他。
伊万指责斯乜尔加科夫。但后者说,他是根据伊万的人生原则行事的,并且得到他的默许,因此杀父的主犯是伊万。伊万的确也是心里有愧,决定在法庭上告发斯乜尔加科夫。
但是,斯乜尔加科夫在开庭前自杀了。死无对证,陪审团判定德米特里有罪,法庭判决德米特里流放西伯利亚20年。经过一系列事件后,德米特里想到人们所受的苦难,内心涌起想为大家做些事以减轻人们痛苦的愿望,在精神上得到了“复活”,表示要“通过痛苦洗净自己”。
这是本书主要的故事情节。
欣赏本书的三个层次
虽然本文有所剧透,但毫不影响读者欣赏这部书。欣赏这本书,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推理故事。就如上文所说,这是一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作者在情节布局方面,可谓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在没有最后揭晓谜底之前,很多情节看上去都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在最后的反转时,前面埋伏下的情节一下子都活起来。这种精密的设计,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推理小说。
更妙的是故事套故事:在佐西马的临终讲述中,他也讲了一个借助各种巧合因素,嫁祸于人还不被人怀疑的杀人犯,最后受不了良心折磨自首的故事,暗示了德米特里的故事的复杂性。
第二个层次,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巨著,这就拉开了本书与通俗推理小说的距离。作者反映的是俄罗斯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情景。陀思妥耶夫斯基构设了一个“偶合家庭”的概念。偶合家庭,没有了旧式贵族家庭的优雅,联结家庭成员的道德纽带不复存在。本应互相照顾的家庭成员之间,不仅缺少血缘之亲情,而且处处勾心斗角,冷漠至极。
老卡拉马佐夫身上几乎集中了一切卑劣的品性:好色、暴虐,冷酷、狠毒,厚颜无耻。对妻子不顾死活,对孩子不负责任,还坑孩子的钱。他的大儿子性格继承了老卡拉马佐夫的好色、暴躁,他的二儿子继承了他的冷酷、狠毒,他的私生子更是残酷无情,竟真的动手解决掉生父,还嫁祸于二哥。
卡拉马佐夫家庭被认为是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生活不合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畸形。通过对“偶合家庭”的描绘,作家对人们的苦难表现了深切的同情,鞭挞了“卡拉马佐夫精神”——暴虐、贪婪、自私、专横、暴戾、犬儒主义等卑劣品质,反映了传统道德观念的破坏和金钱作用的增长。
从艺术成就上看,这部小说在挖掘人物心理意识方面,造诣不凡。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就是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非凡。每个主要人物的心理过程,在矛盾中挣扎的情形,都被他彻底展示出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跟着人物一直在矛盾中紧张。他常常运用梦境和幻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因为对于下意识的挖掘,这本书还被弗洛伊德作为弑父情节的一个案例进行剖析。
第三个层次,这部小说是一部哲理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富于哲学思考。在描写广阔的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借着主人公的头脑进行哲理思考。这里的哲理思考,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与人物心理、行为,情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这本书里也反复探讨宗教的问题:“如果没有教基督会,那么罪犯为非作歹就没有任何制约,甚至事后不受惩罚。”
作者一生经历坎坷,屡遭磨难,最后投向了宗教主义。在书中塑造的佐西马长老,就代表了一个完美的宗教理想。作者宣扬了从苦难中求得新生,反对暴力,以宽恕、仁爱、信仰上帝等来达到人们相互团结、精神和谐的“黄金世纪”等思想。在这点上,他和列夫·托尔斯泰有的一拼。在塑造宗教人物方面,这本书的佐西马长老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的那个卞福汝主教很有些类似。
以上是我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一点感受,对于这样一部内涵丰富的长篇巨著,自然是挂一漏万,建议各位拿出时间来慢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