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7 周日 晴D197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97
《菜根谭》出世篇
43 俗眼观世异,道眼观世常
原文: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人世间的一切错综复杂的情感,以及世界上不断发生的种种事情,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观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如果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又何必要有分别?何必要有取舍呢?
解读:一般人看人都是要分个三六九等的,而佛家说众生平等。一般人难舍爱恨情仇,佛家却教我们淡看爱恨。世间万物平等,不需区分,何来取舍。
《吕氏春秋·贵公》说:阴阳气候,甘露时雨,不择物而变,不私物而降,这才是公的气象。《汉书?张良传》上说:刘邦夺得天下之后,先封了二十多个大功臣,其他的人日夜争功,很不安宁。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看见下面的人,三个一团,五个一伙,在那里窃窃私议。刘邦把张良找来,问那些人在干什么,张良说他们正在谋反。刘邦大惊,急问为什么。张良说:陛下您一介布衣与他们一起南征北战,今天得了天下,您自己贵为天子,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与您亲近的人,而所杀的又都是您平时不喜欢的,所以他们既担心自己能否得封,又担心哪一点逆忤了您被杀,人心不安,才有反意。刘邦很担忧地要张良出主意,张良教刘邦把自己最不喜欢的人找出来,论功行赏,让群臣看到所有封赏都是无偏私的,都是秉公持正的。于是刘邦封赏自己最讨厌的雍齿。群臣见雍齿被封,原来的担心自然消解,就都一心一意拥护刘邦做了皇帝。
汉初人心、政治的安定局面,就是这样由一个“公”字奠定,看来众臣也不过是俗人而已。
44 缠脱在自心,心了见真境
原文: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译文:想解脱世俗的纠缠,关键是看自己的内心,如果心性清净了悟,即使屠宰铺子与酿酒家也是洁净的极乐世界。要不然,即使终日与琴鹤相伴,种花草竹木为乐,喜好虽然清净淡泊,但束缚身心,妨碍得道的魔障仍然存在。古人说:“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走俗家”,此言之意为只要能断除一切烦恼邪念,则不论身处何处,皆是真理存在的境界。要是不能了悟红尘是非,即使出家深修,仍止于俗人的境界。
解读:人心的执念,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自尘俗诸苦中解脱,而觉得永恒祥和。只要能满心而发,真诚了悟,则不论外在环境为何,终可心静思澄。
隋唐时期,王绩很小便跟随兄长,常读《论语》、《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文著,结交天下有志之士。据传,王绩喝酒,五斗不醉。凡请他喝酒的人,不管其身份高低,只要他合意的,他都有请必到,从不拒绝。他对人品不好的人,并不贪杯,拒绝同饮。为了弄清酿酒的历史和酿制的方法,王绩居然走南闯北,收集了夏朝以来各种酒,尤其是杜康酒的配方和工艺流程,写成一部关于酿酒史的书籍。
纵观王绩的一生,他两度出仕,两度归隐,做过隋炀帝的六合县县丞、唐太宗的太乐丞,唐高祖也曾召他到门下省等候任命。身在官场,心在醉乡,可见王绩极其厌烦封建礼教,不喜欢受礼节的束缚,所以他虽然当官数次,却是每次都以各种理由辞官归隐,追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45 以我转物者,大地尽逍遥
原文: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译文:以我为中心支配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这样没有羁绊和挂牵地做人真是逍遥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产生欢喜之心,一点细微的事就能把自己束缚住。
解读:六祖慧能禅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以自我为中心万物都为我所用,失了一物可另取一物,败了一事可另创一事,尽可海阔天空而无忧无虑。反之以物为中心的人就患得患失,做任何事胸襟都不够开朗,结果才会弄得事事局促。
齐襄公无道,公子小白、公子纠逃亡在外。后小白抢在前头回去做了国君,便兴兵逼死公子纠,夺了齐国君位,即历史上的齐桓公。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和臣子,在公子纠死后没有自杀殉主,相反投靠了公子纠的对手小白,做了桓公的宰相,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孔子极尊崇管仲这种富国利民,以身守节的气度,称这才是大道、大仁。连准备在费地谋反的公山拂扰招孔子去帮忙,孔子觉得可能在那里推行周文公、周武王的治国之道,于是便起身去了。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说他一切根据客观实际而定,为坚持和贯彻自己的理想,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这便是“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的境界吧!
46 思生前死后,超物游象先
原文: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有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游象先。
译文:试想一下,人在还没有出生之前有什么样的相貌,再想一想人死之后又成为怎样的模样,想到这些,原先的各种念头就都会像冷灰那样熄灭。内心只要保持纯真、宁静,就可以既超脱现存的事物,又能遨游于天地之间。
解读:寒山说: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心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种种对生与死反反复复的苦苦叩问,不由得让红尘中人迷惘的心一阵战栗。
张良是汉初开国元勋,尽管如此,他十分了解刘邦多疑好忌、冷酷无情的另一面:在关系到自身安危时他毫无怜悯之心,为维护个人权力也会六亲不认。所以,在消灭了项羽、稳定了汉王朝之后,张良自动退出政治舞台。
刘邦定都长安后,张良也在长安建立了府第,任太子少傅。平时张良总称自己身体有病,很少参加朝中活动,对国家大事也不发表意见,有的时候甚至一年多都不外出活动,整日闭门待在家里,谢绝一切客人,苦学“导引”之术,炼服丹药,不吃食物,修炼气功。实际上,张良是以学习神仙的道术,即将脱离凡尘进入仙境为借口以摆脱政务,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的辟谷导引,也不过是健身术而已。这种既在朝中有职务而又不过问政治的处世方式被称为“朝隐”。
权势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汉王朝的江山虽然已经打下,但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你倾我轧仍然十分激烈,稍有不慎,就会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轻则落得身败名裂,重则殃及家人的性命。张良不仅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上,表现出过人的智慧,而且在功成名就时不贪功争利,以谦退保全功名的高尚品质,难能可贵,是明智之举。因此,常怀一颗平常心,拿得起便能放得下。
47 歌残妍丑消,棋尽雌雄空
原文: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手。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译文:演戏的伶人在脸上搽胭脂涂口红,一切的美丑都靠笔端化妆来修饰,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方才的美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下棋的人在棋盘上激烈竞争,你争我夺,靠棋子的着落一决胜负,可是转眼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刚才的胜败又到哪里去了呢?
解读:古人有云:世事如棋,起手当思好结局;人生若戏,开场须要美团圆。其实心驻青风明月,即是好结局,即是美团圆。人不过棋局一盘,掌上千秋史,世上风云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好比演戏一个个粉墨登场。
战国中期,秦强赵弱。当秦昭王听说赵王得到著名的和氏璧后,就向赵王表示要用十五座城市交换和氏璧。赵国君臣都明白这是秦国的诡计,但又不敢正面拒绝。蔺相如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并表示一定要完璧归赵。秦昭王见了和氏璧后,根本不谈用城池交换之事,蔺相如就假称和氏璧有斑点,从昭王手中要回了和氏璧并要求昭王斋戒五日后,再隆重地接受和氏璧,暗地里却安排人带着和氏璧,偷偷地回赵国去了。五天过后,蔺相如面对秦王君臣慷慨陈词,历数秦代各君主不守信义,坦白承认和氏璧已让人带回国了,秦王假若是真心,就请先将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否则自己就只能以死来维护赵国的尊严。秦王君臣见和氏璧已不在相如手中,又考虑到现在还不宜与赵国破裂,于是就以隆重的礼节招待蔺相如,然后让他回归赵国。
48 一身了一身,天下还天下
原文: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译文:能够通过自身了悟自我的人,才可根据自然规则,使万物按照本性去发展而各尽其用;能够把天下交还给天下万民所共有的人,才能身处尘世而心灵超越到尘世之外。
解读:伊尹是商汤时期的一个贤人。起先,他居住在莘国郊外的荒野中自耕自食,以尧、舜之道为乐,专心于修养身心,如果不合道义的,纵使以天下的财富为他的俸禄,都不能使他动心。商汤曾几次派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他都平静地拒绝了。
不久,他却完全改变了态度。他说:我居住在这荒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作为我个人的快乐,为什么我不可以使现在的君子做尧舜一样的君子呢?为什么我不可以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时代一样的百姓呢?为什么不可以凭我的努力使尧舜盛世在今天再现呢?上天生育了人民,就是要使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而我,正是百姓中的先知先觉者,我就得用尧舜之道去使现在的百姓有所觉悟。我不去使他们觉悟,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在这时的伊尹看来,普天下的百姓中如果有一个人没有沾上尧舜之道的润泽,便有如是自己把他们推入深渊一样。于是,他把匡救天下的重任担挑在肩上,主动来到汤的宫中,辅佐汤讨伐夏桀,拯救百姓。
49 人生是傀儡,要把柄在手
原文: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此场中矣。
译文:人生原本是受控制的傀儡,只要掌握住提拉傀儡的把柄,一线不乱,卷起展开自由,行动停止都由我决定,丝毫不受别人控制,这样就能超脱俗世了。
解读: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有出仕为官的人。也有一些人读书只为爱好读书,一生不出仕为官,保持高洁,不贪恋荣华富贵与功名利禄,超脱世俗自由自在地生活。三国时候的田畴就是这样的人。田畴喜欢读书,擅长剑术。当时幽州牧刘虞,德高望重,袁绍想推刘虞当皇帝。刘虞拒绝后,想派人去长安向汉献帝表明自己忠心。这时有人向刘虞推荐田畴,田畴接受了这一任务,带了几个人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长安。汉献帝看到田畴非常感动,因为那时候朝廷衰微,知道还有人忠于朝廷,皇帝自是欢喜。他当即封田畴为官,要田畴留下来。田畴没有接受朝廷的封赏,他赶回幽州复命。幽州牧刘虞却已被公孙瓒所杀,田畴在刘虞墓前诵读皇帝回复的圣旨,大哭祭拜刘虞。公孙瓒把田畴关起来,后来又释放了他。田畴获得自由身后,带着家人与愿意跟随他的同乡族人,进入山区隐居。他带着大家耕种垦荒,几年的时间,吸引了众多百姓来此居住。当时战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田畴隐居的地方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袁绍曾派人请田畴出去做官,田畴婉言拒绝。后来曹操出征乌丸,由于不熟悉地形,派人请田畴当向导。田畴答应为向导,同时为曹操出谋划策。有人不明白田畴为何同意,田畴解释乌丸是外族,如果听任其发展壮大,将来必然会产生危害,故此借曹操大军来消灭外敌。曹操大军击败乌丸主力,曹操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田畴拒不接受。他继续回去耕作为生,直到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