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阅读《阿德勒的儿童性格教育》,也看了几集《超级育儿师》,脑子里时不时地会跳出一些受宠儿童的形象片段,他们会通过剧烈地哭闹来掌控局面,长大后也会一哭二闹三上吊,让周围鸡犬不宁,乖乖就范。
看着看着,我心里总有一种感觉,电视剧里这些宠爱孩子的父母在教养时太需要沟通技巧了,太需要教育理念了!他们被自己的强烈的爱和情绪所支配,或者含在嘴里怕化了,让这些孩子得不到独立成长的机会。再想想那些留守儿童,这些父母在身边陪伴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尚且如此,那些留守儿童,他们的情况又将会是怎么样呢?想到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们两个不太懂事的小夫妻,磕磕碰碰地带着孩子,真不知道我们孩子受了多少伤,或者丧失了多少成长的良机?再联想到那些整天忙于工作的低收入家庭,他们又是多么的需要用教养知识来指导日常行为。
在掌握沟通技巧的基础上,我想在日常的生活中,常会遇到行为习惯的问题。还需要深入学习下行为主义,通过行为训练来帮助孩子养成较好的习惯。我相信这些习惯的养成整个家庭享受成长的快乐。
今天读的书,是讲关于受宠儿童的生活意义这片段。
阿德勒在书中这么讲:
受宠儿童的生活意义是控制他人。
受宠儿童在定义自己生活意义的时候容易误入歧途。他们认为自己天生受上帝的眷顾,别人理应满足他的要求、听从他的命令。倘若这类儿童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大家不再围着他转,不再处处对他嘘寒问暖,他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幸,别人都有负于他。
一个孩子若是被宠爱得出格,那么在他成人以后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受宠的孩子长大后,有些可能表面看起来温和无害,私下却经常暗算别人,破坏群体的团结协作能力,非常伪善。有些则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别人对自己不够客气、顺从时,他会觉得这是对他的背叛;他们认为整个社会都在与自己作对,于是对其他人也采取敌对态度。倘若这类人的生活方式遭到非议,他们会将这当作社会对自己不公平的新证据。如果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处罚,他们会认为社会自己的敌意更加强烈。
过分宠爱一个孩子,会使他变得过于自私,这无疑会使他无法形成正确的生活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受宠爱的儿童同时具备温和与粗暴两种特质,因为他们最终目标都是控制他人。由于他们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是最珍贵的,所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就是他们的生活意义。只要他们对生活意义的定位不变,那么他们自身的错误将永远也无法改正。
这类书要多看!深入地看!
这个作者超过我太多,如果不深入学习他,我是不太可能想出这么精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