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啄木鸟的卓
《中国文学史简史》第八课(历史散文)笔记
一.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发展与高峰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之前我们已经讲了《诗经》,这是诗歌的代表作。源头发展到先秦时期除了有诗经这种形体文体之外,散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历史散文,还有后面我们会讲到的诸子散文等,都得到了一个比较长足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影响巨大。
像先秦时期的散文、韩愈所推崇的古文运动的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包括到清朝时期同城派的散文等等。散文的发展,它的高峰还是有几个阶段性的,尤其是先秦时期,它的阶段性非常明显,是有一种一锤定音的感觉。
历史散文是相对于诸子百家散文而言的,主要是记述历史事件演化而来的散文。殷商时期,甲骨卜辞记录了卜辞内容,殷商到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些文字也是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随着书写工具的演变,先秦时期的散文更加完备,出现了许多代表作品,如《左传》、《周易》、《春秋》等。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发展可分为初期探索、中期繁荣和后期成熟三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以《尚书》为代表。《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记载了商、周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礼制为主线,注重史实的真实性。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是为了弘扬礼乐制度。
中期繁荣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春秋》的注释,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政治洞察力成为古代历史散文的典范。《国语》则是战国时期国家的国史,通过各国的史官记载历史事件,呈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
后期成熟阶段,以《史记》为代表。《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在形式上取得了创新,采用纪传体,还在思想上追求真实、客观,注重史实考据。《史记》的问世标志着先秦时期历史散文达到了巅峰,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变革、文化繁荣密切相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空前开放,这为历史散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社会动荡使得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反思愈发迫切,历史散文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不仅为后来的史学著作奠定了基础,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的解读
卓老师在这部分主要讲述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两个方面的内容。甲骨卜辞是英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主要是问天气和一些吉凶。
经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章。记事内容会比甲骨卜辞要更加的扩展更加的丰富。
铭文也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在唐朝时期,一篇400多个字的铭文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完备的历史散文。
(一)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
(二)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现记言文字,如《曶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
三.儒家经典解读与理解
这部分卓老师主要介绍了四个儒家经典著作:《周易》、《尚书》、《春秋》和《道德经》。《周易》是一本占卜之书,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尚书》是一部历史散文,记录了古代王者的言行。《春秋》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书,用字灵秀。《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哲学著作,内容丰富,难以理解。这些经典著作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尚书》与《春秋》的解读与理解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国的历史。《陨石飞鸟》的故事则体现了春秋的笔法。陨石飞鸟的故事记录了两件怪事,分别是天降陨石和鸟倒飞。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编年体史书的写作方式。
1、《虞书·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
2、《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3、《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2、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
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
5、“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
(1)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2)春秋笔法:
①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思想倾向;
②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在史著中灌注感情色彩。
.五.春秋笔法与《左传》的历史价值
春秋笔法是一种历史散文的写作手法,通过词语的顺序来表达讲者想表达的意思。《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历史散文代表,主要记事,偏重于事实。虽然与《公羊传》和《古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水平较低。《左传》的时间范围从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27年,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在流传过程中,左传的影响力很大,体现了春秋时期进步思潮。
(一)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二)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三)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还有个别战国初年史料,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四)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提供历史借鉴。
(五)思想倾向:
1、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2、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
3、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
4、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5、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在君民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