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问说到了心理咨询师的觉察自省,本文来总结一下。关于觉察力方面的内容。
洞察力与觉察力
心理咨询师需要对他人的认识有洞察力,而对自我的认识有觉察力,不练就这两种功夫,就不能深入做好心理咨询的工作。
洞察力觉察力,在这方面,我对自己满意吗?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对别人的洞察力,满分100,满意程度80分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昨天晚上做咨询,我能够感觉到咨询进展的比较顺利,也有了一些成绩,整体比较顺畅,来访者也有一些启发。
助教在点评这次咨询时,说到来访的完美倾向。但我对这个点,一头雾水,我根本就没有发现他的完美倾向。
我能感觉到,他有很多顾虑和纠结。想要尽善尽美,即使是直接质问对方,也想不尴尬的状态。我发现他人的观点总是和我的不一样。
可能这就是他完美倾向所在,追求完美很好,但因完美而裹足不前,不去行动,不去面对真实的世界,只是把所有停留在脑海里,那这就是阻碍了。
即使事情我做的很顺利,整体评价不错,90分以上,但是其他人的看法总是和我的存在差异,也就是如果要改的话,有无限完美的可能。
我发现策略是对的,我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完成。我先把事情做出来,然后再反思复盘其中的细节,一点点调整和改善。
反思
心理咨询是一面镜子,不做心理咨询,你就不知道自己说话有多啰嗦,思想有多主观,动作有多讨厌。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反思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每天反思。然后我发现自己确实挺讨厌的,说话啰嗦,思想主观,动作讨厌。
这些毛病我身上都有,我可以哒哒说心理学5分钟,不需要别人插话,只为了自己心里愉快的表达。
车轱辘话来回说,自己却意识不到,只是感觉舒服痛快,说得很爽。在我说的时候,我完全进入了一元的、自我的、自恋的世界。
也许我可以用更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这一部分内容,比如跳舞。芭蕾,想象自己是一只白天鹅,拉丁,桑巴,想象自己是一个热情美丽的人,在追求异性。
在我的身体里,有着很浓厚的自恋,渴望被看见,渴望被认可的这部分。那我就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美好,来让自己被看见。
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发到社交平台上,让无数的人看见,不求其他,只求被看见就好。
关系的微妙
咨询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它既不等同于医患关系,也不等同于师生关系,更不等同于朋友关系。
咨询关系的微妙,就在于它的中立性和距离性,前者确保了咨询判断的客观性,后者确保了咨询人员的影响力。
我是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关系的微妙呢?第一次是听到一句话,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觉,是很复杂的,可能对方一抬下巴、一眨眼睛、用的一个词汇,他觉得,这个人不喜欢讨厌;可能一个笑容,就觉得他是我心动的存在。
人跟人之间距离的微妙,有时候很难把握。两个人一起距离近了,会感觉被侵犯被冒犯,这很不爽。如果距离远了又会感觉冷,感受不到彼此身上传来的温暖。
那怎么是远?怎么是近?距离该怎么把握,微妙的,让双方都舒服的点在哪?真的不知道,难为到我了。
也许我可以在生活中,多试验多了解,慢慢的看到这个点。有启发的话,我会把它记录下来,如果你有兴趣,欢迎关注我以后的作品。
第二次是咨询关系。在某个瞬间,我前进一步感觉就越轨了,往后退一步,好像来访者的钱就白花了,他不应该找我做咨询,他的效果会不理想。
如果我多说两句,那可能是在替他当家作主,在给他提建议,替他做选择,这是非常不合适的。我是咨询师,是被雇佣的,不能替他决定接下来的人生。
但如果我没走刚才的这一步,那我会感觉,我该说的没有说,该尽到的责任没有尽到,这是不是对不起他的时间和钱?
关键是这是不是代表了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咨询师?对比前者,后者更让我觉得担心和害怕。对我来说,自己的专业性和能力,是不能被否定的。
有些话、有些内容原本在我脑海里,是恍恍惚惚存在的。但当我把它写出来,就变成了我的假设,我的语言就变成真了。
我写出来,发现会更清晰的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态度,自己的假设,自己不能接受的那部分。那么接下来的选择,接下来调整的方向,也就很清晰了。
部分内容源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