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代号“瑞金”的特别队伍
红军长征浩浩荡荡的队伍中,还有一支很特别的队伍——红军的医疗部队。
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漫漫,饥寒、伤病、死亡的威胁时刻考验着红军。担架上抬着重伤员、肩上挑着沉重的药箱,红军医护人员们随军转战千山万水,利用战斗间隙医伤治病。没有手术台,他们就支起门板代替;没有绷带,就撕开自己的被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依靠各种因陋就简的方式,他们挽救了无数红军官兵的生命,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留下星星火种,为万里长征“护航”。
秘密启程
1934年10月,瑞金,秋风阵阵,枯黄的树叶飘落在田野和小路上。长征队列中,走过来一支不一样的队伍。
队伍中没有长枪大炮,也没有荷枪实弹的精壮战士。有的是几百副担架、上百匹骡马驮子,担着药品设备的小伙子,拄着棍子的老人,身穿肥大军装的女兵……
这支特殊的部队就是红军总卫生部。
当时,中央机关编为中央纵队,代号“红星”;总卫生部属于中央纵队,代号“瑞金”。时任总卫生部长的贺诚,被称为“瑞金司令”,他统率着这支“老弱残病”三千多人的部队,步履艰难地开始了长征之路。
中央红军决定长征是在极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瑞金红军卫生学校的师生并不知情。
张汝光,红军卫校第一期学员,10月初的一天,突然接到总卫生部通知,要他马上去部里。他后来回忆说:“医政局长陈志方交给我3本预备医院的人员花名册,叫我立即到就近的几个医院去,按名册挑选120名年轻力壮、优秀的男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限时办完,并向他报告。”
当时的预备医院是由各后方医院临时抽人组成的,每个预备医院有200多名工作人员,平时整训,战时作机动力量。
经过一番忙碌,人员调齐后,总卫生部又让张汝光制作10副用白铁皮制的轻便药箱担子,准备供100名伤病员3个月用的药品器材。
那时,他不知道准备这些要用来干什么。
10月13日晚,总卫生部派来50多副担架,每副配了五六个民工,并安排张汝光把一百余名工作人员和60名伤病员带到指定地点集中待命。
“贺诚部长当时对我说,‘你告诉大家,随时准备出发。行军路上要照顾好坐担架的重伤病员,注意隐蔽防空。’”张汝光很纳闷,没有想到这就是万里长征的开端。
🔺“叶坪乡朱坊村村使馆内一角”
留给医护人员们准备出发的时间很短,但同志们尽了最大努力。
贺诚后来回忆说,当时已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器材厂,生产出大量医用棉花、纱布、绷带、一般外科器械、西药、中药。特别是改良后的剂型中药,更为部队欢迎。“这就使国民党对我们实行的药品器材的封锁基本上失败了。而到了长征的准备阶段,不但给部队预发了3个月的药品,总卫生部还自带了200担药品器材。”
为了便于到达目的地后就可铺开工作,他们携带了大量药品、器材、X光机设备等,加上担架队、运输队,人数众多、物资笨重。这也是长征初期搬家式行军的一个侧面写照。
“我们把实验用的狗、羊等牲畜宰了,书籍、仪器、图表、模型、标本等由挑夫挑上跟随转移。每个学员除自身的衣物、铺盖外,还得背上枪支、弹药、干粮和讲义等四十至六十斤重的物品行军。”红军卫校第六期学员吴行敏说。
🔺“叶坪乡朱坊村中央红色医院旧址”
10月14日,总卫生部和随总卫生部行动的卫生学校、医院3个所、运输部队等接到命令,于当晚7时出发夜行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