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10日,日军3架飞机在瑞金城区投弹9枚,炸死炸伤无辜平民50余人,毁坏房屋90多栋,造成财产损失12亿元。(民国三十年版《瑞金县志稿》103-104页记载)。
事件发生后,瑞金民众义愤填膺,纷纷走上街头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青年们组织的抗日宣传队在街头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成百上千群众响应,高呼口号,瑞金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瑞金因地理位置,成为抗日大后方。
1939年5月在瑞金城南历任村(现泽覃乡政府驻地)成立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瑞金事务所,组织了妇女合作社、烟草合作社、纸业合作社、教育用品合作社、印刷合作社,生产鞋帽和军用品、宣传单标语等,当时,瑞金"工合社"生产的麻鞋,和长汀"工合社"的斗笠、油纸,宝鸡"工合社"的军毯一起,成为抗日战士的“三宝”。
瑞金“工合”办事处还举办东南区“工合”讲习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图片1938年9月14日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瑞金分校(第三分校)在瑞金成立,分校主任为吕济(抗日将领,抗战胜利后不愿打内战而退役的中将),设有政治部(主任胡轨)、教育处、经理处、总务处、军医处、办公室、会计室,以及修械、马房等机构,全校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职工343名。1941年7月,第三分校迁往江西省永丰。1942年6月,迁往福建省邵武。1943年2月,迁往江西省会昌,后又迁回瑞金。抗日战争结束后,瑞金分校于1945年11月奉命裁撤,第21期学生,合并编入成都本校第21期继续学习。第三分校于1946年2月停办,从开办至停办共毕业学员、学生13391人。
瑞金人民以参军参战行动,投身抗日救亡大业,据民国三十年版《瑞金县志稿》记载,1937年至1940年底,瑞金县应征加入抗日队伍达12000余人,占当时瑞金全县总人口的7%。瑞金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大量逃难的达官贵人汇聚瑞金,商贾云集、名流荟萃,当时不满19万人口的瑞金,发展了6所中学,大量从沦陷区“逃难”到瑞金的大学教授做了瑞金中学教师,原中学教师做了瑞金的小学教师。据调查,瑞金县立中学第二届高中毕业生,有一半是“逃难”至瑞金的外地学生。随着赣县、南康、大余、信丰、全南、定南、龙南、兴国等县城先后沦陷。宪兵第八团、省警总队也部分开驻瑞金,检察院皖赣监察使署、财政部江西盐务管理局、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会、江西省文化运动委员会、空军第八十八站、空军修械所等机构迁驻瑞金。《青年报》、《江西国民日报》、《知行报》等,先后迁入瑞金避难,并出版“瑞金版”,同时,瑞金县也出版八开纸石印版《瑞金新闻》。偏居一隅的瑞金虽未遭日寇地面部队入侵,但遭到日军战机轰炸,至今在瑞金河底还时常翻出未爆炸的日军航空炸弹。
供稿 瑞金红色文化传承协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