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4

《传习录》拾遗(十九

【三八】得来不易的“致良知”

先生曰:“吾昔居滁时,见学者为口耳同异之辩,无益于得,且教之静坐。一时学者亦若有悟,但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故迩来只指破致良知工夫。学者真见得良知本体,昭明洞彻,是是非非,莫非天则,不论有事无事,精察克治,俱归一路,方是格致实功,不落却一边,故较来无出致良知。话头无病,何也?良知原无间动静也。”


参考262节(大同小异):

口耳同异之辩,无益于得,静坐可教人收敛心神、以辅德行,但不可沉迷于此。

先生中年以后对静坐活动便不再强调,而是直接提致良知的心理修养功夫。良知本体无动无静,致良知的功夫也不分动静,要随时随地用功。


【三九】狂者志存古人

曰:“昔孔门求中行之士不可得。苟求其次,其惟狂者乎!狂者志存古人,一切声利纷华之染,无所累其衷,真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得是人而裁之,使之克念,日就平易切实,则去道不远矣。予自鸿胪以前,学者用功尚多拘局。自吾揭示良知,头脑渐觉见得此意者多,可与裁矣!”


参看第三一二条

“狂者”淡薄名利,不为功名所累,真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当为则为,当止则止,所作所为都依着良知行事,不再顾忌世人的闲言碎语。


【四十】此心中和,其言自别

先生尝语学者曰:“作文字亦无妨工夫,如‘诗言志’,只看尔意向如何,意得处自不能不发之于言,但不必在词语上驰骋。言不可以伪为。且如不见道之人,一片粗鄙心,安能说出和平话?总然都做得,后一两句,露出病痛,便觉破此文原非充养得来。若养得此心中和,则其言自别。”


写东西并不妨碍做心性功夫,重点在心领神会。言语不能刻意作伪,像个平常怨妇,又怎么能说话平和呢?心性修为不到,总会露出毛病。若此心中和,其言自别。


净心斋笔录

2022年10月22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卷下·门人黄省曾录 〔1〕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
    飞飞鱼向东阅读 1,549评论 0 0
  • 卷下·门人黄省曾录 〔1〕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
    十三少的梦阅读 4,831评论 0 0
  • 《传习录》拾遗(八) 【十五】读书的目的是培养心体 先生曰:“凡看书,培养自家心体。他说得不好处,我这里用得着,俱...
    净心斋阅读 4,645评论 0 1
  • 卷上·门人陆澄录 〔1〕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
    十三少的梦阅读 4,365评论 0 0
  • 中国人历来形容人的健康与否,就是这个人是否“精气神十足”来说的。 何谓精气神呢?其实是精,气,神三种东西,而这三样...
    罗卜luobo阅读 1,261评论 0 1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